【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台灣有洗腎王國之稱,目前洗腎人口近六萬人,腎功能除了隨老化而下降,其實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也是腎臟病變的主因,然而一項調查顯示,高達六成六的慢性病患不認為自身疾病會導致腎臟病,可能錯失及早監測腎病指標的時機,發病後很快就不得不洗腎。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裕峯表示,這項慢性病的併發症認知調查,訪問了四百四十五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多數患者以為控制血壓或血糖就不會有腎臟病,所以不曾透過驗血、驗尿等檢驗結果,來關心自己的腎病指標(eGFR)。
有十年高血壓病史的餐廳店長張惠娟就是一例,當年因為急性胃出血被診斷出高血壓,她根本沒想過可能會併發腎臟病,只有按時吃降血壓藥,直到三年前視力突然嚴重下降,才知道是高血壓損及腎功能、進而傷害視力,但是她還是沒做腎病相關檢查,也沒有改採低蛋白飲食,認為控制好血壓就能遠離洗腎,去年視力差到幾乎看不見,只好辭職並開始洗腎。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黃瑞仁、糖尿病學會祕書長江怡德均指出,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不當,也會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但是除了控制好血壓、血糖,病友也應養成每三個月驗尿蛋白、血清肌酸酐的習慣,並且注意自己的腎病指標,做相關的飲食調控,比如腎病指標介於十五至二十九之間,屬於第四期中度慢性腎衰竭,必須採取低蛋白飲食;但是洗腎者由於蛋白質也會大量流失,反而要增加攝取量。
民眾如何知道自己的腎病指標?以上三大學會發展出「eGFR量表」,透過性別、血清肌酸酐、年齡三項指標,即可對照出數值,這份量表即日起有五千份可免費索取,有需要者電洽○八○○○三六六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