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彰化訊】彰化縣再發生鎘米事件,外界遲疑耗費龐大經費,效果卻不佳。彰化縣環保局昨日表示,土壤鎘含量偏低,附近工廠廢污水鎘含量也極少,質疑是地下水偏酸性,助長水稻吸收鎘,將有待細密性調查。
已歷經十多年的彰化縣重金屬污染水稻問題,在環保與農政單位耗費約二億龐大經費積極整治後,不料首度開放復耕的稻作,還是有十二筆農地遭到鎘污染。
縣府環保局水保課長涂美玲強調,近年來稽查遭受污染的東西一、二圳沿線,各工廠排放的廢污水鎘含量極少,遭污染農地土壤的鎘含量也偏低,顯示土壤鎘含量與生產出鎘米並未有直接關係,因此質疑當地農民習慣抽取偏酸的地下水,來彌補水資源不足,是否成為助長水稻吸收鎘的介質,將有待細密性調查。
縣府表示,彰化縣重金屬污染面積廣達二百多公頃,整治後有九成以上經檢測證明已大幅改善,唯有這三點多公頃生產鎘米的農地,還必須積極找出污染源,才能進行後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