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成功解開維他命C進入細胞粒線體之謎,創新發現主動脈血管扭曲疾病的致病機制,以及與第二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關聯,可望為心臟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預防及治療帶來希望。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院士陳垣崇與博士後研究員李宜靜所帶領的本土研究團隊,提出論文首度清楚呈現「第十型葡萄糖運送子」(GLUT 10),主要功能為運送維他命 C進入粒線體內。
論文解釋GLUT 10的基因突變造成主動脈血管扭曲,進而出現血管瘤及血管狹窄的機制,以及與第二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關聯,成果登上國際重要期刊《人類分子遺傳學》,也被國際知名專業生物學家評鑑網站專文介紹。
在解開維他命C進入細胞粒腺體之謎後,李宜靜建議心臟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平常不妨多吃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才能減少氧化物質對細胞的傷害,延年益壽。
中研院表示,很多退化性疾病及老化都與細胞的氧化有關,醫學界亦已知維他命C有助於細胞對抗氧化;然而,維他命C與細胞氧化壓力間的精確機制,仍待科學家釐清。
研究團隊說,研究首次發現,GLUT 10並不位於細胞表面,而在不同細胞與環境影響下會存在於不同胞器上。在脂肪細胞內這個運送子是位在高爾基氏體上,一旦胰島素出現,就會把細胞質裡面的DHA運送到粒腺體,再還原成維他命C,繼續和氧化物質作戰。
另一突破性結果在於證明GLUT 10具運送氧化型維他命C進入粒線體的功能,並且保護主動脈平滑肌細胞以及胰島素刺激的脂肪細胞對抗活性氧化物質(ROS),有效降低細胞內的活性氧化物質,減少細胞產生氧化壓力並保護細胞不受傷害。
當GLUT 10出現突變時,將DHA運送到粒腺體修復整補的能力即大幅降低,主動脈平滑肌細胞得不到維他命C的保護,即可能出現血管瘤或血管狹窄等病變。脂肪細胞長期處在氧化壓力下,會出現對胰島素的不敏感,加速第二型糖尿病高危險族群的發病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