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研究發現,美國青少年因經常使用耳機收聽ipod、Mp3,導致部分聽力受損,其實國內的青少年也有一樣的問題。醫師提醒,聽力受損就是永久性的,若真要使用耳機聽音樂,音量與時間都要控制,還得有休息時間。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說,國內也有相關的研究,目前仍在蒐集、彙整資料階段,初步發現,國內青少年因使用耳機聽音樂,即因「噪音」導致聽力受損的狀況,與美國研究一致,雖然不一定影響溝通能力,但在測試階段,都可能已出現低於正常值的問題。
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蕭安穗說,在門診的確常見年輕的聽力受損患者,一問之下多有長時間用耳機聽音樂的習慣,他提醒,耳朵持續感到悶悶的,或出現耳鳴、嗡嗡叫時,恐怕聽力已經受損,應該趕緊看醫生。
要保護聽力,林鴻清說,音量與時間都得控制,不過特別是年輕人,最愛在背景噪音大的街頭、捷運聽音樂,總是不知不覺地將聲音調大聲,目前建議是「六六原則」,用耳機聽音樂不要超過六十分鐘,音量調整不要超過音量刻度的百分之六十。
蕭安穗建議,最好讓休息時間更頻繁,大約十五分鐘就休息一下,最好少用耳塞式的耳機,因為這種不開放式的耳機,增加耳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