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防災社區 多納總動員

 |2010.08.18
916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台灣第一個全方位的「防災社區」昨天宣告成立,社區裡所有成員都具有防災、救災的基本知識及技能,下次碰到天然災害,也有防災、減災的自救能力,把災害降到最低。

近年來,強化第一線社區抗災能量、降低災害風險成為趨勢,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從「九二一」地震後,發展在地化「防災社區」模式,並在莫拉克受災區高雄縣茂林鄉魯凱族多納部落試辦。

多納部落頭目羅善昨天現身說法,他說,多納部落搖身一變為防災社區後,族人的颱風知識變多了,也曉得如何去測量雨量及判斷土石流風險,社區安全性大增,「從今以後,我和族人都可安心睡覺了。」

國研院災防中心副執行秘書李維森表示,防災社區其實就是「耐災社區」,先求自救,再等候外來的救援,在美國、日本已推動多年,主要在凝聚社區共識,提升行動力,擴大居民參與,讓災害資訊透明化,並找出具有草根性的防救災對策,降低社區整體災害風險。

去年十二月起,多納部落即與災防中心、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及深耕文化工作坊建立合作平台,蒐集基礎資料,學習災害風險評估,找出災害潛勢,完成防災及救災訓練,最近幾次豪大雨來襲,多納部落未再傳出重大災情。

羅善表示,莫拉克颱風讓部落覺醒,那就是「人定勝天」觀念要改變,大自然反撲時會造成很大傷害。他舉例,像過去老人家認為颱風季才可能釀災,可是現在颱風還沒來,雨勢可能就比颱風多又強,已不是傳統的觀測可以掌握。

羅善說,在新的防災體系下,部落裡有人專門負責量測雨量,有人負責巡邏,當雨量超過警戒值有爆發土石流風險時,即透過廣播通知族人做好萬全準備,比如暫時遷往安全區域居住,或把車輛開到吊橋對面,一旦便橋遭洪水沖斷時,還可開車下山逃命。

李維森說,多納部落只是個起步,未來台灣將有更多村里社區在非政府組織(NGO)及地方社團協助下,加入防災社區行列,逐步建立「風險溝通」管道,凝聚民眾減災共識,提升國內整體「抗災」及「耐災」的能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