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子設備巨擘西德尼‧哈曼(Sidney Harman)剛剛度過九十二歲生日。就在此前兩天,他為自己送上了一份也許是最划算的生日禮物———以一美元並承擔負債為代價收購《新聞周刊》。
據報導,《新聞周刊》過去三年虧損總額高達四千四百萬美元(約台幣十三億九千八百萬元),而今年這一數字可能會上升至七千萬美元(約台幣二十二億兩千四百三十萬元)。
收購目標不在賺錢
面對巨額的虧損,滿頭銀髮、西裝革履的哈曼平常以對。他在出席員工會議時表示,他的目標不是賺錢,而是到二○一三年達到收支平衡。他還強調願意留住大多數員工,將周刊一直以來堅持的新聞風格保持下去。
這消息令老讀者們喜憂參半:有著七十七年歷史的高品質刊物畢竟得以保留,但如此好景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
哈曼二○○八年在南加州大學發表的一篇演講主題:「人生從九十歲開始」,也許可以回答上述擔心。
逆時代而行挺冒險
哈曼的年齡比這本刊物還要大十五歲。他把《新聞周刊》比作「國家寶藏」,他說,他是一位洞明世事的生意人,「對新聞業的作用有著一種基本的尊重」,並且他會為《新聞周刊》帶來「活力和新的方針」。
他承諾,不僅繼續出版雜誌,還將繼續營運其網站,保留大部分老雇員。這位新東家在員工會議上亮相時,由於身材不夠高而須調低麥克風支架,他開玩笑說,「這是我要『裁』短的最後一樣。」
不過,在美國紙質媒體大幅縮水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雜誌。許多家喻戶曉的雜誌因入不敷出,都只保留了網路版。哈曼執意保留《新聞周刊》紙質版,的確有逆時代而行的冒險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