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搖扇取涼的畫面已漸少,冷氣或電扇一開,滿室清涼,不過搖扇雖費力,在醫學提倡左右手平衡運動的現代,藉搖扇一方面消暑一方面運動,頗有一舉兩得的功效。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據說當時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不過當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做為一種裝飾品。在周代,帝王和帝后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塵,也叫「障扇」;後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也都有大障扇,以顯示其威風。據晉崔豹的《古今注》表示,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製作的長柄扇,但並不是用來拂涼的,而是一種儀仗飾物,由持者高擎著為帝王障塵蔽日。
到了漢代以後,湖南的竹扇和山東的絹扇則已是普遍用來取涼,而且形式也逐漸增多;有一些並從日用品成為藝術品。《西京雜記》一書中對此就有較詳細記載。據載當時的紈扇,大都用絹等絲織品製成。相傳那時長安有個技術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緩,曾經製出過一種很大的「七輪扇」,只需由一個人操縱運轉,就能使滿廳堂的人感到涼爽。看來,這種扇子可能就是現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到了三國,楊修曾為曹操畫扇,所以,自此扇子除了搧風驅暑外,還可以作為一種工藝品。人們可以在扇子上繪畫、雕刻多種花鳥山水人物,或題詩寫字,頗為高雅。
有一則軼聞說,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曾遇見一個賣六角竹扇的老婦,出於好意就在每個竹扇上各寫五個字,老婦很不高興。王羲之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老婦拿出去叫賣,果然人們爭相購買。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畫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清代惲壽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郭沫若曾為扇廠工人欣然題詩一首:「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
扇子還可以表現人的某種心理狀態。蘇東坡用「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之詞句,描寫周瑜的風度;杜牧以「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描寫少女們的活潑姿態和歡樂情緒;唐人王建的〈調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並來遮面」,描寫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一把扇子,把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可憎面目,入木三分的刻畫出來。
有的文藝作品還以扇喻人,被作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寫侯方域給了李香君「宮扇一柄」,「永為定情之物」。後來李香君抗拒權奸,血染扇面,由楊龍友點染,畫成一柄桃花扇。
如今,都市家庭都有了電扇、冷氣空調,用手搖扇子納涼的人愈來愈少了。其實,電扇與冷氣雖然省事,但如果使用不當,卻會給你帶來「冷氣病」等麻煩。扇子雖然已是「老古董」了,但其健身效果卻是其他任何現代降溫設備所無法比擬的。
搖扇,需要手指、腕和肩部關節、肌肉的協調配合。在夏日,搖扇納涼,正是對手部和肩部關節、肌肉進行鍛鍊的極好機會,不僅可以促進上肢的血液循環,還可增強和提高上肢肌肉力量,以及各關節協調配合的靈活性。有些人因肩關節長期缺乏活動而導致肩周炎,而搖扇時,通過對肩關節肌肉韌帶的鍛鍊,可增強其力量和靈活性,從而達到預防的效果。
搖扇是一種單側肢體運動,還可鍛煉大腦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大腦對身體的控制是交叉的,即左腦半球支配右側肢體,右腦半球支配左側肢體。多數人長期習慣用右手,左手運動少,致使右腦半球缺乏活動。老年人腦溢血發生部位多在右腦半球,乃因支配左側肢體活動的右腦半球血管比較脆弱。因此經常用左手搖扇,可促進右腦功能,增強右腦半球血管的彈性,應能有效地預防腦血管疾病。
再說,經由搖扇所獲得的風,也最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