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機場又遭民怨,這次是為了第一航廈改善工程,停車場停用,大改交通動線,標示卻不清楚,加上事前沒有完整宣導,弄得民怨沸騰。
照理說,民航局只要要求各航空公司與旅行社業者,在民眾買機票或參加旅行團時,詳細告知替代路線與交通工具,另外再製作簡單的網頁或替代路線地圖,除放上交通部民航局網站,要求各交通運輸業者也同步放上網站,或把地圖發給旅客,應該能大幅減少不知情的旅客。
但遺憾的是,似乎並沒有這麼做,而從台灣各縣市的火車站、客運、政府機關與交通道路的指示牌混亂來看,航廈改善工程的替代道路規畫混亂,民眾搞不清楚,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公務員多半有官僚心態。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南韓、新加坡、香港乃至中國各地方政府,都寧可砸大錢興建新國際機場,也不願意改建老舊機場的原因;而且新建國際機場雖然經費龐大,卻可重新替機場定位,香港、新加坡與韓國新機場啟用後,紛紛搶食亞洲轉運航線中繼站角色,試圖增加客流量,開拓財源。
台灣位居東亞要津,非常有機會搶食空中交通的轉運中繼大餅,但桃園機場不但老舊,不時發生公安危機,硬體總是東補西破,軟體服務又比不上鄰近的亞洲三小龍,就連一個改善工程的交通替代路線的規畫都作不好,就算工程完成,恐怕也提升不了國際機場的競爭力排名。
對一個積極爭取列為已開發的國家來說,桃園機場真是非解決不可的門面問題,盼望政府不要再以補破網的心態,處理層出不窮的桃園機場問題了,而且,真的需要好好考慮,規畫興建一座真正符合標準的國際機場,會比修東牆補西牆要好。
王騫(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