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 多吃多保命

張雅雯 |2010.07.24
1548觀看次
字級

 罹癌對許多人來說是嚴重的打擊,除了內心焦慮使得食欲變差,治療的副作用也會導致食不下嚥。然而營養師提醒,抗癌尤需營養作為基石,若放任自己不好好吃東西,體重遽降甚至營養不良,反而更容易死亡。


對於癌症病友來說,飲食的關注重點常常落在「有哪些禁忌?」,再加上化療與放療後,容易出現嘔吐、嘴破、味覺喪失等副作用,導致食欲不振,因此普遍都會吃得比過去少。國、內外的研究均顯示,四成以上的癌友,都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其中有二至三成的患者,出現體重過度下降的情形。

體重勿減少超過百分之五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表示,透過多年的衛教宣導,癌友現在較沒有「用節食餓死癌細胞」的迷思,但是許多人仍沒有認知到營養對抗癌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決心去解決吃不下去的狀況,甚至因為治療時身體活動量少,以為沒有饑餓感就不需要補充營養。其實當身體在「打仗」時,正常的細胞需要更多的營養來修補,若持續無法補充足夠的營養,更容易因為虛弱產生感染等問題,甚至演變成奪命的併發症。

本身也是乳癌病友的前桃園榮民醫院營養室主任譚義賽指出,治療需要靠營養提供體力以及細胞修補的原料,尤其接受治療期間,更應比過去增加熱量與蛋白質的攝取,一般來說會建議熱量攝取應比生病前多百分之二十,蛋白質攝取則增加百分之五十;不過這種飲食法也不能長久持續下去,在治療結束之後,建議應恢復均衡飲食的原則。

除了注意攝取食材的「質」,也要達到足夠的「量」,譚義賽表示,可以從體重這項指標來評估,跟生病前的經常體重相比,不應減少超過百分之五;臨床上,若癌友體重持續降低超過百分之十,可能會成為極度營養不良的惡病質,非常不利於抗癌。

王麗民指出,不少癌友及其家人會從民俗觀點提出許多禁忌食物,然而從營養師的觀點來說,除了擔心生的食物有感染的問題而不建議吃外,其實並沒有禁止癌友不能吃什麼食材,倒是癌友由於療程中可能傷害了口腔黏膜,味覺暫時性被破壞,會感覺什麼東西都變得不好吃,因此反而要放心力在如何讓癌友吃得下、吃得足、吃得開心。

少量多餐 流質取代固體

王麗民表示,一般來說會希望讓癌友盡量正常進食,咀嚼食物時,體內會產生一種訊息傳遞,幫助腸胃產生酵素,通常癌友即使還吃得下固體食物、食量通常會變小,因此可以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比如把原本的三餐切割成六至八餐。

如果根本無法吃下去呢?王麗民建議,可改變食物的型態,也就是以流質飲食來提供營養。比如若噁心、嘔吐嚴重導致根本無法吃進食物,應該少量多次喝水或肉湯、果汁等流質;若嘔吐情形有改善,但還無法吃進正常的食物,可以把食物煮成菜肉粥,再用果汁機絞碎,這類泥狀的流質就易入口;目前也有許多配方營養品可搭配使用,補充飲食上吃不足的營養素。

照顧癌友家屬 應多些耐心

此外,不少癌友因為治療的副作用,對於溫度較熱或味道較重的食物容易感覺噁心,王麗民建議,可讓癌友吃一些較冰涼的食物,像冷湯、果凍類等來舒緩口腔破的不適,配方營養品也可以倒進結冰盒製成冰塊,讓癌友可以含著冰塊而得到營養素。

「對他們多點耐心、多點鼓勵!」王麗民表示,癌友由於常常感覺噁心、想吐,加上對食物的喜好變來變去,或是剛指名要吃某個東西,送到面前又沒有食欲,會讓照顧的家人感覺很折騰,但這並非他們所願,因此要多點耐心來包容。

另一方面,除非完全無法進食,才會透過管灌飲食或靜脈導管輸入補充液,絕大多數的癌友仍須靠自己補充營養,王麗民指出,沒有生病者很難想像那種吃東西沒有感覺,卻又不能不吃的感受,與其責備癌友導致吃東西的情緒更差,不如多給他們一些鼓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