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花蓮慈濟醫院擔任糖尿病諮詢護理師的李詩敏,不因患有癲癇而自怨自艾,繼續在護理職場發揮所長。圖/記者張雅雯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癲癇「大發作」的放電症狀,雖然歷時只有一分鐘,卻可能讓患者在就學、求職路上遭受歧視,其實癲癇患者透過用藥或手術,均能控制發作程度,花蓮慈濟醫院的護理師李詩敏就是一例,癲癇沒有讓她放棄對護理工作的興趣,順利勝任糖尿病諮詢衛教的工作。
李詩敏是二十一歲到醫院實習時,原本照例要做打針的工作,突然癲癇發作才知罹病,為了病人的安全著想,她一度想轉換職場去做研究室助理,雖然已經接受手術治療,使得病況有效控制,只有偶爾會手腳抖動,但主管認為會影響她的專注力而拒絕,於是再度向醫院求職,或許因為醫護人員對癲癇有正確的認知,反而順利被錄用。
李詩敏在面試時就據實以告病況,她認為唯有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疾病、知道她的實際狀況,才會預做心理準備面對可能的發作;此外,由於癲癇患者必須維持正常作息,因此,她選擇從事不需要打針等臨床護理的糖尿病衛教工作,同樣能發揮專長。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理事長王煇雄表示,任何腦細胞受傷都可能誘發癲癇,然而有高達六成患者找不到病因,其中一半屬於智能正常且學習良好的原發性癲癇,所以各行業中有不少人才,都可能有癲癇,只是他們不敢讓人知道,以免影響到職場的發展,這是社會給他們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台北榮總小兒神經科醫師張開屏指出,不少癲癇患者的發作好發於睡覺時,對日常的生活功能影響較小,不應以癲癇作為是否勝任工作的考量,對待癲癇患者就如同對待糖尿病患者,只要接受治療控制病況,與其他人沒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