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項大膽的研究十四日指出,中國兩千年來受到的外力侵略和內戰,主要是因為氣候寒冷,封建主義、階級鬥爭或政府腐敗的因素都在其次。
研究發現,嚴重糧食短缺引爆內戰,或是讓飢餓的遊牧民族從蒙古大草原傾巢而出,其實一直都和長期的氣候寒冷脫不了關係。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榮,原因則是持續的溫暖氣候。
乾旱、洪水、蝗災等種種氣候現象,導致中國改朝換代的說法並不新鮮。但以前從未有人統整中國長期以來的歷史變動,看看氣候與中國社會究竟如何相互影響。
由北京中國科學院(CAS)教授張志斌率領的中國與歐洲科學家,比較兩組逾一千九百年的數據。包括戰爭頻率、米價變動、蝗災、乾旱以及洪水,並劃分內戰和外力入侵。同時也透過研究,重建當時的氣候。
得出的結論是:農業王朝的崩解,像是漢朝、唐朝、北宋、南宋,以及明朝,都與低溫或是溫度迅速下降有關。
科學家表示,食物短缺導致上述朝代國力衰退,北方遊牧民族受溫度變動的影響更劇烈,也因此南侵。
氣溫一年若平均下降攝氏兩度,就會讓草原的生長短缺達四十天,草原對家畜相當重要。
另外,氣候變冷也會有更多乾旱及洪水,但直接引發戰爭與朝代變動的,是米價以及蝗災。羅馬帝國和馬雅文化,也是在氣候變冷時衰亡。
該研究團隊推測,每一百六十或三百二十年氣溫的周期性變動,與太陽活動和地球自轉、公轉的波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