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寫了落榜考生的悲慘下場,他意猶未盡,還把考不上的直接原因歸之為考官太貪太黑,他對他們恨之入骨:「收錄仍棄捐,悲憫怨落拓。乃復被拘留,旅食待敲撲。不得趙孟貴,徒苦趙孟惡。趙孟設身處,無乃太酷虐!怨毒至終身,安能遽忘卻?自謂矢清公,道路為一噱。」
本來可被錄取的卻終遭黜棄,這已讓人悲觀失望,可是還需羈留異鄉,遭受考官的打罵;來應考不但沒被考官提拔,反受到他們的淩辱。如果這些考官能設身處地的為考生想一想,就應感到自己太殘酷暴虐了。這些人讓人恨一輩子,哪能很快忘卻呢?他們自謂正直清白,實則又貪又黑,只能被人們唾棄!
當然,蒲松齡高考不中,也有主觀原因,他有時太過自信。如他四十八歲那年參加鄉試時,一拿到考題他就感到太容易,於是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洋洋灑灑,一揮而就。但寫完回頭一看,忽然發現「越幅」了,違反了書寫規則。
科舉考試要求試卷一頁只能寫十二行,一行只能寫二十五個字,而且要寫完第一頁才能寫第二頁。蒲松齡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一翻,就連著把第二頁也翻了過去,直接寫到了第三頁上,這就犯了越幅之規,不僅要取消錄取資格,還得張榜公布。
他在〈大聖樂‧闈中越幅被黜,蒙畢八兄關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詞中寫道:「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蒲松齡將其在考場發現自己越幅後的震驚狀態及頹喪心情表露無遺。就這樣,他斷送了一次考取的機會。
還有一次,他考試時狀態很好,卻突然拉起了肚子,又一次失去了飛升的機會……
蒲松齡科場失敗,文學上成功,這之間並非沒有聯繫。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頭破血流,才轉而發憤圖強,潛心創作,寫出了《聊齋志異》這樣的不朽巨著。可以想像,假如他在科場上春風得意,飛黃騰達,又焉能在文學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