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五門為十」的禪法中,續說「因緣觀」有三門:(1)三世十二因緣觀,屬「粗相」的觀法;(2)一世(果報)十二因緣觀;(3)一念十二因緣觀,屬於「細相」的觀法。粗,乃重視事項的觀修;細,重於義理的分析。故,存事(三世十二因緣)入理(果報、一念十二因緣),為因緣觀之三門也。念佛也有三門,但取念應身佛為「事」,報身佛、法身佛為「理」。神通,在任何觀境中皆會引發,但取五神通為主。
說明五種禪法,開為十門或十五門之內容,如下圖:
二、分判十門禪屬有漏、無漏
現於修持禪定中,若緣事項修持,是屬於「有漏禪」。若修空、無相、無作者為「無漏禪」。今分別有漏、亦有漏亦無漏禪的內容:
有漏禪
根本四禪,是世間凡夫、外道所共修證的法門。若是自己專修此四禪者,只能發有漏的禪定,可證入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的境界。若是為了利益眾生,如《阿含經》所說,為了求法,必先作外道(喻示尚未入心性修)僕使四十八年,方能入道。
亦有漏亦無漏
「十六特勝、通明禪」兩門,既使無佛出世,利根的凡夫,也修此禪法,但不發無漏(不能斷除煩惱)。若有如來說示,就能斷除微細惑發無漏禪。與其他禪法相比,禪定力雖弱,但卻勝於根本四禪,故此二禪稱「亦有漏、亦無漏」。
「不淨觀」的九想觀法乃至神通等,是出世間的禪法。雖是事項的修持,但能防止欲望的過患;雖不緣四諦的智慧,但能發無漏禪。如:迦絺那比丘,為五百比丘說七遍四聖諦法,但無法悟道;佛對他們廣說不淨觀後,即發無漏。因為不淨觀厭患力強故,判屬無漏。若說「非無漏」者,此禪不應該稱為聖「戒、定、慧」。聖表示「正」也;雖修持正法,但尚未斷除煩惱故不及「無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