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說似一物則不中

文/許嘉緯 |2010.07.12
643觀看次
字級

許多偶像劇中常會有這樣一個橋段:一群小朋友把心愛的東西放在鐵盒裡,在大樹下挖一個洞,彼此約定,十年後聚首時,再把鐵盒挖出來。我們通常會給鐵盒一個名字「時空膠囊」。

這種行為其實有頗為深刻的用意,當往事深深埋藏,記憶本身就是一種「斷片」,人們心念所繫者,是透過「斷片」延伸出來的各種拼湊、想像。

不少懷舊餐廳貼上黑白海報,擺上日治時期使用的老郵筒,販賣抽抽樂與尪仔標,弔詭的是,即便心裡清楚這只是「布置」,也不會去拆穿「仿古」物品的「嶄新感」。因為物在虛實之間,連結了記憶。

如同戀人分手後,大多不會選擇熱戀時去過的地點,甚至會暗自將對方贈送的所有東西退回;又像是去旅行時總會帶回幾件紀念品,以便在快要遺忘的時候提醒自己。

有太多例子說明記憶與物的微妙關係,「物」喚醒的從來都不是具體細節,卻往往是刻骨銘心的重點,或許我們能說:記憶之核心,存在於物。

但有時記憶又顯得與物無涉。

曾聽過一個經驗:某人在外島當兵時,放假總習慣到某家麵店用餐,二十年後結婚生子,故地重遊,麵攤還在,四下顧盼,發現景色未改,甚至盛裝小菜的盤子樣式也依舊,卻怎樣也吃不出當時的感覺。他確定自己沒走錯,但記憶已徹底斷裂,只剩下不變的物,此時才赫然驚覺:記憶遠比物脆弱,難以還原情感,卻又不願放手。

也許,我們不該執著於物,也不該執著於記憶,似是而非的物與記憶,兩者在隨意配對的情況下,反而更貼近過往的真實。

經過幾年摸索,我愈發肯定,物與記憶所構築者,都是虛擬的存在,「說似一物則不中」,只屬於一種情境,一種無法言說的瞬間感動,此外無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