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偶像劇中常會有這樣一個橋段:一群小朋友把心愛的東西放在鐵盒裡,在大樹下挖一個洞,彼此約定,十年後聚首時,再把鐵盒挖出來。我們通常會給鐵盒一個名字「時空膠囊」。
這種行為其實有頗為深刻的用意,當往事深深埋藏,記憶本身就是一種「斷片」,人們心念所繫者,是透過「斷片」延伸出來的各種拼湊、想像。
不少懷舊餐廳貼上黑白海報,擺上日治時期使用的老郵筒,販賣抽抽樂與尪仔標,弔詭的是,即便心裡清楚這只是「布置」,也不會去拆穿「仿古」物品的「嶄新感」。因為物在虛實之間,連結了記憶。
如同戀人分手後,大多不會選擇熱戀時去過的地點,甚至會暗自將對方贈送的所有東西退回;又像是去旅行時總會帶回幾件紀念品,以便在快要遺忘的時候提醒自己。
有太多例子說明記憶與物的微妙關係,「物」喚醒的從來都不是具體細節,卻往往是刻骨銘心的重點,或許我們能說:記憶之核心,存在於物。
但有時記憶又顯得與物無涉。
曾聽過一個經驗:某人在外島當兵時,放假總習慣到某家麵店用餐,二十年後結婚生子,故地重遊,麵攤還在,四下顧盼,發現景色未改,甚至盛裝小菜的盤子樣式也依舊,卻怎樣也吃不出當時的感覺。他確定自己沒走錯,但記憶已徹底斷裂,只剩下不變的物,此時才赫然驚覺:記憶遠比物脆弱,難以還原情感,卻又不願放手。
也許,我們不該執著於物,也不該執著於記憶,似是而非的物與記憶,兩者在隨意配對的情況下,反而更貼近過往的真實。
經過幾年摸索,我愈發肯定,物與記憶所構築者,都是虛擬的存在,「說似一物則不中」,只屬於一種情境,一種無法言說的瞬間感動,此外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