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品藻】李贄「童心說」

簡文志 |2010.07.09
2813觀看次
字級

李贄(1527-1602),明朝晉江(福建泉州)人。始姓林,名載贄;後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他在〈自贊〉一文中剖析自己:「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見其高蹈任我,不拘禮俗,又適如鄰家小子,天趣橫生。

有明一代詩學,李孟陽、何景明等前後七子宗法復古,取徑盛唐;袁宏道等公安派刻求獨創,標目性靈;二派流蔽遂見,前者膚熟,後者俚僻。鍾惺等竟陵派乃起而欲矯二者之失,意欲於古人詩中探求精神,然而取徑更狹。而李贄具有獨到眼光關注民間文學,能夠感受民間意向,令人激賞。

在〈童心說〉(《焚書》第3卷)中有言:「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

李贄「童心說」以「童」為真,而能統攝「天下之至文」,亦即立童心存真心,以此為文學創作之本,能成至文,童心為創作之始,存真而出,言真意,抒真情;真能入於「趣」,是為「真趣」,乃天賦自然之本性,非以學而來;「真」又能獨抒性靈,為創作之法器,故民歌、戲曲、小說亦多「真聲」,民間聲音為「真」。

李贄以為學問義理若是成為童心之障礙與翳蔽,則學問亦是為假;後來公安派承襲李贄,並且論定性靈真心以破除矯偽,以此冀矯當時詩壇之弊。

明朝中葉之後,文學的偏執益重,宗唐尊宋之爭日烈,李贄以童心說於前人偏頑不靈處加以匡正論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