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暑假到了,很多老師及家長鼓勵中學生讀課外書,若能因應大考出題趨勢閱讀名家名著或精選集,更是一舉兩得,以今年指考為例,新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都入題,且首次出現大陸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及現代史學名著「萬歷十五年」,考生閱讀範圍要更廣。
補教老師陳鴻展表示,現代文學名著何其多,指考出題範圍很難捉摸,選擇課外讀物最好先從指考常入題的知名作家著手,以小說為例,張愛玲、白先勇、魯迅的作品就較常入題,例如曾改編電影的張愛玲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色,戒》都曾入題。
至於散文,梁實秋、琦君、張曉風、林文月、簡媜、余光中的作品都常入題。比較特殊的是,今年指考出現大陸小說家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該文曾列為大陸高中教科書,但對台灣的學生較陌生。
陳鴻展說,新詩也是年年考,是考生最頭痛的題型之一,今年出的是向陽的作品「額紋—給媽媽」;他的詩作「明鑑:詠日月潭」也曾入選九十七年第一次國中基測。其他像余光中、鄭愁予、楊牧、洛夫、陳黎、吳晟的詩也都曾入題。
余光中曾建議考生,可先讀詩人精選集;鄭愁予則建議,讀詩時,不妨大聲朗誦出來,甚至背起來,更能體會其中韻味。
史學名著也會考,但以往國文科通常是考《史記》等經典,今年考二○○○年去世的史學家黃仁宇成名作《萬歷十五年》;非選擇題則以美學大師蔣勳的文章「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為文本,該文是古典傳說的新編本。
這兩年也常考書評等文學評論,例如今年題目改寫郭強生「驚悚與懸疑之外—揭開丹‧布朗的文字迷團」,評論暢銷名著《達文西密碼》;另一題引用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則是介紹俄國小說大師契可夫的小小說《Mis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