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腸病毒防疫,有大突破!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發多時的腸病毒疫苗將於九月進入臨床階段,測試安全性。主持人蘇益仁指出,研究團隊已克服疫苗製作瓶頸,如有需要,只需四個月,就能順利製造疫苗。
國衛院感染症研究組教授、成大醫院副院長蘇益仁建議,日本、中國、越南、台灣等幾個腸病毒流行的亞太地區,應該盡快成立腸病毒網路資訊平台,交換實驗室監測資料,預測下年度腸病毒可能會流行哪一種型別,才能製造出交叉保護力效果最大的疫苗。
疾病管制局昨天舉辦局慶暨業務展望研討會,蘇益仁應邀演講,發表「腸病毒疫苗研發」。他表示,國衛院選用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提供的腸病毒71型B4亞型,做為疫苗株,已完成動物及體外實驗,免疫力相當強,減毒作用也很理想。
蘇益仁指出,台灣過去十年腸病毒重症的基因型一直改變,未來疫苗病毒株也必須機動調整,以求達到最佳的交叉保護效果。
他說,研究團隊預計通過衛生署審查臨床試驗計畫後,九月在台大醫院、台北榮總,進行腸病毒疫苗第一階段人體試驗,有三十名成人接受測試,目的是觀察疫苗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第二期、第三期則會針對幼兒接種後的保護效果。
蘇益仁說,研究團隊製造腸病毒疫苗的技術已經純熟,一旦疫情嚴重,可以針對某特定病毒株,四個月內就能製造疫苗,提供國內幼童保護力。
除了疫苗,蘇益仁表示,研究團隊已研發出兩種治療腸病毒的藥物,動物實驗結果相當好,可有效抑制病毒以及腦幹發炎。可惜,與流感病患相較,腸病毒病童人數較少,藥廠似乎興趣缺缺,以致後續臨床研究難以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