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相信許多家長應該記得小時候課本上總是這樣描述著「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隨著性別平權意識提升,也讓國小課本開始改頭換面,翻開現在的小學六年級綜合活動領域課本,課文插圖已改為由爸爸、媽媽一起在廚房共同做晚餐,有別過去只有女性才會洗手做羹湯的刻板印象。
這樣的性別平權教育推廣成效也反映在昨天公布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評比結果,調查顯示台灣學生對性別平權支持度領先國際平均值,排名第一,而丹麥、荷蘭、澳洲、南韓等國則分列第三、第七、第八與第十九名。
教育部國教司副司長鄭來長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早在民國九十年起就已將性別平等教育納進其中,除了每學期要實施四小時相關課程外,教育部也在九十七年成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輔導群」,從教育提升教師的性別平等教學知能。
台北縣頭前國中教師王台琴表示,要讓性別平等教育深耕孩子心中,不能只仰賴學校教育,也須靠家庭教育。她建議,父母平常除了要灌輸性別平權觀念外,也可由家長以身作則,讓孩子從日常生活建立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