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大學、明新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昨天在氣象局舉辦「二○一○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中首次提出「衛星潛勢類比預報技術」,他們以莫拉克颱風做研究分析對象,所測出的雨量與實際值接近,這項研究成果不但被日本氣象學會出版的學術期刊接受,中央氣象局也將在今年颱風期間測試。
央大與明新科技大學選擇一九九八年到二○○七年,八個在西太平洋海面生成、西行後,在台灣東部登陸的颱風為研究資料庫,再利用衛星微波頻道發展出潛勢類比預報技術,可快速預測颱風累積雨量。
研究單位將這項預報技術應用在去年造成超大雨量的莫拉克颱風個案上。去年莫拉克侵台期間,八月七日到九日,南部最大累積降雨量高達兩千三百多毫米,「衛星潛勢類比預報技術」測出的累積雨量為一千七百多毫米,相當接近。
明新科技大學自然科學教學中心副教授劉崇治強調,這項研究因為是颱風過後,引用颱風實際路徑計算,不像颱風預報,會有路徑誤差。最重要的是,這個計算方式可以提早在颱風距離台灣仍遠時,提供降雨量分布和最大降雨區域位置預報,延長預警時間,值得颱風預報單位參考,不過這個方法只適合用在路徑相同的颱風。
氣象局表示,颱風雨量因路徑及地形會有很大差異,每個颱風情況都不同,預報有多種模式,「衛星潛勢類比預報技術」可成為參考方法之一,今年颱風期間將先做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