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小童,自從在圖書館借了《第一次去露營》這本圖畫書,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他每天晚上一定要媽媽念一遍給他聽,小童還特別營造說故事的氣氛,要求媽媽只能留下一盞床頭燈。
《第一次去露營》這本書,內容是說,小女孩玲玲很想跟大哥哥、大姊姊去河邊露營,可是大家都說她太小了,幫不上忙又愛哭,半夜也不敢一個人走出帳棚外去尿尿,在玲玲極力爭取及保證下,她獲准體驗生平第一次露營生活。書中刻畫了主角玲玲愛跟、勇敢嘗試的歷程,也看到大家互助合作、分擔責任等價值。
小童的媽媽說,孩子對這本書非常著迷,由於文字很多,一開始,她擔心小童會沒耐心聽,然而時間一到,讀這本書卻成了他們母子倆最期待的睡前時光。
每天,小童的媽媽都會在故事中增加一些詞彙,幾次以後,媽媽偶爾會問小童,後來呢?為什麼?玲玲做得到嗎?小童也會在少少的圖畫中找到不同的趣味,有時,他會學著做出圖畫中不同孩子的表情;有時演一段其中的劇情,到了第三周,小童甚至可以把好幾頁文字統統背下來,唱做俱佳的和媽媽一起玩扮演遊戲。
因為這本書,小童的媽媽看到孩子成長的軌跡。媽媽說,雖然小童還不敢自己一個人摸黑去上廁所,但是幾周下來,小童經常會自己背著裝滿玩具的背包大聲說:「我要和大哥哥、大姊姊去露營囉!」或者說:「我長大了,我可以自己一個人背著重重的行李走路,我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哭。」
小童還經常無預警的問媽媽:「我長大了嗎?」
您看到了嗎?雖然小童每天都讀同一本書,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他豐富了詞彙、增廣了視野,也增進了生活的能力和體驗,而這對幼年的孩子來說,就是在做統合性的學習,就是在提升他語言、表達、動作、認知等各種能力。
幾天前,我參加一場〈全面啟動孩子的閱讀Power〉的演講活動,來自美國的Dr. Catherine E. Snow博士就提到,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成為親子共讀時主動、積極的角色,在一次一次的重複共讀中,與孩子討論內容、圖片,並且讓他們表達想法,如此就可幫助孩子深入到不同的面向,增進思考能力。
書本中提供了很多學習的話題,而這些話題經常是父母在談話中很少與孩子觸及的,透過《第一次去露營》這本圖畫書,我相信小童學會了露營的基本常識,了解長大代表應該具備某些能力,也知道原來勇敢積極跨出第一次的經驗並不難,而這些過程,都驗證了小童正在學會長大。
這幾年,教育界不斷地推廣親子共讀,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很努力,但好像沒有看到什麼成效。其實,孩子的閱讀能力隨著年齡本來就有不同的發展,從零 三歲愛啃書、玩書,三 四歲喜歡短短、有趣的故事情節,四歲以上可以開始加入指認關鍵字或進行對話、討論……,若父母在不同階段,能提供適合孩子閱讀的素材,您的孩子一定也能跟小童一樣,展現對閱讀的主動性與樂趣。
若您對親子共讀有更多的想法,也可上「小書蟲的悅讀天地」部落格與我們一起分享經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