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兩岸經濟協議(ECFA)昨天敲定早收清單內容,中國同意對台灣降稅清單五百三十九項,台灣同意對大陸降稅兩百六十七項。行政院長吳敦義認為,這次大陸農產品不加碼,勞工不開放,台灣十七項弱勢產業不列早收,算是「守」得漂亮。
第四次ECFA正式協商與第五次「江陳會」預備性磋商昨天在台北舉行,重頭戲是完成ECFA早收清單與文本確認工作。
雖然會談氣氛很好,但對於我方積極爭取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石化塑膠項目納入ECFA早收清單部分,大陸並未讓步,只同意我方最大量的聚丙烯則(PP)納入早收清單項目。
會議敲定,台灣共有五百三十九項貨品納入早收清單,包括農產品十八項、石化產品八十八項、機械產品一百零七項、紡織產品一百三十六項、運輸工具五十項、其他產品一百四十項,將分兩年三期降為零關稅,其中第一期的立即降稅項目達一百零八項。
台灣對大陸降稅早期清單包括石化產品四十二項、機械產品六十九項、紡織產品二十二項、運輸工具十七項、其他產品一百一十七項,共兩百六十七項。
在談妥ECFA清單後,吳揆立即率閣員赴立法院報告。吳揆表示,台灣貨品早收清單項目是大陸的兩倍,這些項目總出口金額達一百三十八億三千萬美元,是大陸二十八億六千萬美元的四點八倍。
吳揆認為,這次談判「攻得辛苦、守得漂亮」,對於成績「不能說完全滿意」,但「該爭取都有爭取到」,其餘將納入第二階段早收,半年內展開後續協商。
他也強調,我方也不可能予取予求,因為談判的結果必須要雙贏互惠,大陸也得照顧自己的產業。若要對方全面棄守,是不符實際,只會埋下爭議。
報告中指出,政府堅守的部分已完成最佳守備,確定不擴大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不進一步降低過去早已開放進口的大陸農產品關稅,也不降低毛巾、成衣、家電、寢具、製鞋、泳衣等過去已開放的十七項敏感弱勢產業的大陸產品關稅;堅決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
報告中表示,台灣同意對大陸進口產品降稅的早期收穫項目,大部分是台灣所需的原物料、台灣較無生產的下游產品或具有競爭力並與陸方對等開放的石化、機械、紡織及運輸工具等產品。
服務貿易清單部分,大陸方面承諾開放八項非金融服務業以及銀行服務業、保險業、證券期貨業等三項金融服務業。
報告中指出,陸方承諾給予台灣的待遇大多超越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承諾,而台灣承諾給予陸方的待遇最多比照台灣在WTO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