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江蘇省鎮江新區千年古剎紹隆禪寺的懺悔堂玉佛像前有一塊「活地」,每年約以一至三公分速度逐漸隆起,成為饅頭狀,使得鋪在上頭的地磚升高。僧人平均每十年會鏟平它,但過了幾年,又隆起如初。
所謂「活地」,古書稱之為「息壤」,也就是傳說中生生不息的土壤。《山海經‧海內經》說上古時期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洪水受到阻攔而消退,大地綠野重現,百姓似乎即將解脫水澇之患,但是震怒的天帝,卻派遣火神祝融殺死了鯀,並奪回息壤,導致鯀的治水功敗垂成。
息壤雖被收回,卻似乎零星遺落人間。柳宗元在永州「龍興寺」見過法堂地面──「隆然負塼甓而起者,廣四步,高一尺五寸。」蘇軾也寫過〈息壤詩〉,其地在荊州南門外,後來張世南《遊宦紀聞》言及「息壤祠」已更名為「地角寺」,凡遇亢旱,發掘其地,必致雷雨滂沱,這也似乎印證了息壤是鎮壓水潦霪雨的靈物。
息壤必須是在悄無聲息中隆起才足以稱之,若如《舊唐書‧五行志》所云:「則天時,新豐縣東南露臺鄉,因大風雨雹震,有山踊出,高二百尺。」這明顯是地殼板塊擠壓的造山運動;又如《漢書‧東平思王傳》云:「哀帝時,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又瓠山石轉立。」雖未言地震,但是山石轉動豎立、山土湧出覆蓋草地,成為像皇帝所走的馳道,這恐怕是東平王之子求立為天子所動的手腳,與息壤無關。
息壤是中國傳說神話,但奇特的是與佛教特別有緣,所以在相傳有息壤的地方便有梵剎矗立。試觀佛教經典也有土地高起,類似息壤的記載,唐代道宣《感通錄》即說晉時有僧,「於地見土墳出,隨除終不可平」,原來是多寶石佛從地踊出,這其中玄奧的並非土壤,而是佛菩薩聖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