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子宮內膜癌新診斷個案,近幾年已達千人。目前子宮內膜癌的人數已超越卵巢癌,約為子宮頸侵襲癌的一半,值得大家重視。
大部分的子宮內膜癌發生在更年期之後,約占百分之七十五,主要症狀有停經後陰道不正常出血或不正常的分泌物增加;至於停經前的病患占全部的百分之二十五,主要症狀是陰道不正常出血,比如月經與月經間出血,每次月經量多且月經期長等。
有以上症狀的人,據統計,約百分之七十五診斷時屬於第一期,接受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八十五。但若診斷時已擴展到子宮外或轉移到骨盆淋巴結,則屬於第三期,接受手術及術後接受放射治療的五年存活率,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
包括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或月經不規則,尤其長期排卵不正常,如多囊性卵巢症(PCO)、幾個月才來一次月經、服用抗乳癌藥物( Tamoxifen)的乳癌患者、月經過了一般更年期(五十二歲)還持續,長期服用雌激素沒有增加黃體素,以及曾接受腹部放射治療的女性,這些人都屬高危險群,須定期接受檢查,早期診斷治療。
子宮內膜癌主要篩檢是依據超音波檢查,超音波能掃瞄子宮內膜厚度,停經的女性超過五毫米(mm)都要高度懷疑是否有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之後要做子宮內膜切片檢查,這可經由不上麻藥在門診以抽吸的方式,或在上麻藥的狀況下執行分段式擴刮術,取得子宮內膜組織。當然也可在上麻醉的情況下,執行子宮鏡檢查,直接對可疑處切片,病理檢體送病理科做組織染色檢查,才能獲得正確診斷。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包括全子宮切除、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骨盆或主動脈淋巴摘除、腹腔沖洗液細胞檢查等。術後再確定疾病的分期,早期如第一期的a就不需要再追加治療,僅要定期追蹤;如屬第一期的b以上或細胞分化不良(Grade III)術後就需追加放射或化療。
(作者為新店耕莘醫院婦產部主任 陽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