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是指非常長遠的時間,長到無法以年月日計算。
佛教認為,世界是依循著成立、存續、壞滅、空無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地演化著。從生成到壞滅,所經歷的時間,正好是一個「劫」。每一「劫」都包含四個時期︰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一說是壞、成、中、大四劫);而此四劫期間,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
「成劫」,是指世界的成立時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叫做「住劫」;住劫之後,經由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稱為「壞劫」;「空劫」則是世界已壞滅的空虛期。
據《俱舍論》卷十二載:「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次水災起,由雨霖淫。後風災生,由風相擊。此三災力壞器世間。」說明佛教認為世界於「壞劫」時期,會興起水、火、風三災,大火把世界一切物質都燒成灰燼,接著大水一淹,一切漂蕩殆盡;最後大風一吹全部皆無,世界終歸於毀滅;世界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循環。
後人遂將天災人禍等借稱為「劫」或「劫數」,並認為命中注定要遭受的禍患災難,是無可逃脫的,就以「在劫難逃」來比喻。在巴金《〈序跋集〉跋》中提到:「我從小熟習一句俗話:『在劫難逃』,卻始終不相信。」
正因為「在劫難逃」,又引伸為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稱為「萬劫不復」。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以及《五燈會元》卷十五皆有此說:「莫將等閒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這用以警惕學佛者應珍惜人身難得,當精進於修道,否則將如《梵網經》卷二所述:「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指阿鼻地獄),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這兩段經文也道出佛教認為一旦墮入地獄、失卻人身,雖經數萬次世界生滅那麼久的時間,也難以投胎為人吶!
相對於此,則有「劫後餘生」之說,用以形容經歷巨大災難後,仍能僥倖保存性命;彼此再見面時,則有「恍如隔世」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