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報上評論指出:現今國語文教科書最不足的是:「具國際觀的語文教材篇幅太少」、「國際視野狹窄又偏頗」。
如果家長老師們願意自力救濟,《緊握生命的希望》一片便可以讓我們進行補救自學,一兩個小時,便可知道:衣索匹亞 + 蘇丹 + 以色列 + 法國 + 猶太人 + 猶太教及基督教等於什麼?雖不知觀影的收穫能補足多少原來對這些子題的認知,但絕對可以增加不少由非洲拉到亞洲及歐洲國際視野。
海報簡單明瞭的呈現兩個人的側面,我問一同欣賞電影海報的孩子們:「你看見了什麼?」答案包括:「一男一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顯然,光是平面的海報,就能多元展現這部電影豐富的訴求。
一九八四年,戰火連天的衣索比亞,小蒙,一個九歲的黑人小孩,住在貧困至極的蘇丹難民營。在這艱難的環境裡,傳染病四處蔓延著,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一個以色列與美國的聯合組織Falashas,希望拯救衣索比亞的猶太教孤兒,將他們安置在以色列生活,小蒙的媽媽雖然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在得知這消息後,為了讓孩子有機會活下來,於是囑咐小蒙裝成猶太教徒,並且宣稱自己是孤兒。「go, live and become…」是母親對他最後的叮嚀,亦成了此部電影的片名。
到了以色列的小蒙,改名叫小莫,在法籍養父母的教養下,學會了希伯來語和法語,也經歷了異國生涯中的生日、婚禮、猶太戒律等儀式。小莫漸漸融於以色列猶太文化中,但外表是黑人的事實,讓他面對身旁的養父母、女朋友、同儕…,一切都變得更艱辛;也因為他始終無法忘記仍在衣索比亞受苦的母親,只能對月亮傾訴這個藏在內心無法告人的秘密。但更令小莫困惑的,是他自己的身分:究竟是衣索比亞人?還是以色列人?是基督徒?還是猶太教徒?血緣、國族、身分、信仰,難道是人與生俱來就必須背負的永恆印記?
這部在德國、以色列、法國都得了大獎肯定的電影,編導哈杜米赫羅就是一位有著羅馬尼亞姓氏的法籍猶太人,因為戰亂遷徙避禍,本身也有著雷同於小莫文化認同的矛盾與衝突。
和我一同觀影的君懿老師,觀畢後感嘆:這部電影說的到底是小蒙為自己的生命努力?還是為了保住他生命的三位母親而努力?
小蒙的親生母親為了讓他離開那個隨時可能餓死、病死的地方,忍痛將自己最後的兒子推離身邊;帶著小蒙離開衣索比亞的那位母親,或許是因移情作用,而圓滿了親生母親的心願;而小蒙的養母,更在他的人生成長階段扮演重要角色,養母聽懂小蒙所說的指甲尖刺的故事,她會當著眾人舔小蒙因壓力而生的滿臉青春痘、表示小蒙不是得了傳染病,她給了小蒙無盡包容的愛,終於讓小蒙打開了心防,也於成長後得到白人妻子無悔的愛。
若我們對生活、生命還有額外的渴求,請多想想小蒙學習猶太人面對哭牆許願時所說的:「猶太人不快樂嗎?不然牆縫中怎會夾著這麼多願望?」你的人生,還有很多願望嗎?
官方網站:www.vavisetdeviens-lefil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