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原作「耳擩目染」,也作「目染耳濡」、「目擩耳染」、「耳染目濡」等。
「濡」音「ㄖㄨˊ」,有浸、泡、染的意思,通「擩ㄖㄨˇ」,字義相通。
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一文說:「公胚胎前光,生長食息,不離典訓之內,『耳擩目染』,不學以能。」韓愈曾為虔州長史房啟撰寫墓誌銘,講述他生前的種種事蹟;房啟的身世顯赫,曾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擔任過祕書少監等職務,韓愈說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父祖輩的影響,聽熟了、看慣了應有的做人處世態度,所以養成高尚的品行與才能。
後來「耳濡目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目擩耳染」演變而出,用「濡」或「擩」皆可,用來形容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比如一個人能在良好環境中「耳濡目染」久了,自然也就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