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南韓地方選舉,民主黨等在野黨獲得壓倒性勝利。主因包括執政黨依賴的天安艦吸票效應落空、民眾擔心一黨獨大、總統李明博某些政策不得人心,以及執政黨和支持者輕敵。
二日投票率創下一九九五年第一屆地方選舉以來新高,特別是打破年輕人政治冷漠的預估。
支持在野黨的二十到四十歲年齡群踴躍投票,是看好執政黨的專家預測和選前民調完全失準的一大原因。
觀察家說,李明博強硬面對北韓,「北風」看似主導此次選舉,但最大反對黨民主黨指控當局走險營造戰爭氣氛,造成國家安全風險,「戰爭不安論」顯然吸引不少選民。人民對李明博這位CEO(執行長)的治國營運方式感到不滿,也成為執政黨的內憂。
另外,選民明顯有牽制大國家黨一黨獨秀的心理。在向來保守的江原地區,民主黨候選人李光宰領先大國家黨李季振,大國家黨一片驚訝。在一線團體長和教育監選舉結果上,大國家黨的失敗更加明顯。
目前李明博個人的支持率達百分之五十左右,不算太低,但除了大邱和慶北地區,其他地區的支持率的下降十分明顯。也就是說,選民對李明博的經濟、外交表現還能認同,但地方選舉在他上台第三年進行,頗有「中期評估」的性質,選民可能想警惕這個政府需要再加把勁。
反對黨氣勢大漲,執政黨的政局主導權可能動搖。在六月舉行的國會和月末實施的至少八個選區國會議員再補選中,可能持續激烈競爭。李明博政府的期中考還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