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雨勢雖已停竭,但菜價漲聲不斷。消基會昨日指出,台灣每年五月開始梅雨期,接著颱風季,持續至十月,年年因天候菜價飆漲,政府應擬定預防漲價措施,而不是菜價漲才開始處理。
根據農糧署公告,農作物自五月二十六日開始,受鋒面影響出現損害。與五月下旬比較,葉菜類平均上漲百分之一百五十,花果類平均上漲百分之一百四十六。
葉菜類以青江菜漲幅最高,達到百分之五百八十八;花果類的絲瓜漲幅達到百分之三百一十五;根莖類蔬菜的漲幅雖然平均只有百分之五十一,但是青蔥也漲了百分之三百七十四。
消基會認為,台灣一年當中有半年可能因天候發生菜價飆漲,政府應根據氣象局預報,在豪雨季節提早採取預防措施,否則不但苦了農民、瘦了消費者的荷包,更肥了菜蟲的口袋。
消基會建議,農政單位應先建立國外蔬果進口的調整機制,作為台灣蔬果短缺時的補充。進口蔬菜關稅減免措施,不應該等到事態嚴重時才啟動,結果只會造成菜價不平衡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