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說,十乘觀法「觀業相境」的第六項:
第六、道品調適
明三藏教四念處
首先從三藏教的四念處,論五蘊與身口意三業的關係:
主張《成實論》的人說:單單生起意業(念),是「心念處」,屬於識陰的範疇,還不構成業的條件。形成意業,領納名得,是受念處;「思惟假名」是想陰;「行與緣相同」是行陰,想、行兩蘊,共成法念處。故要成就「意」的業,必須有心、受、法三念處。而身與口是歸屬色陰,名「身念處」。如下圖:

主張《毘曇論》的人說:心所與心王,是同時生起的。心王即是「心念處」;受心所即是「受念處」;想心所及其它心所皆屬行陰,即「法念處」;心王、心所皆依色而生起,即是「身念處」。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內,都有四念處的作用。如下圖:

辨無作念處
今觀此「業」具足十法界、五陰,即是具足一切四念處。眾生雖有十法界之別,但色身都一樣稱為五陰,此十法界眾生色身的業力,即是「身念處」。此十法界眾生的色身,各由不同因緣所生,本是實相,故非屬清淨或不清淨。而且,一樣具有「受想行識」的四陰,所以含有「三念處」(心、受、法)處。而此三念處,其本質是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常、非無常,不落兩邊,中道實相也。如此觀察,乃至空、無相、無作的三解脫,皆是無有所作的實相,是名「道品」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