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報上說現在連博士都找不到工作了,經濟環境這麼差,是政府無能還是人民的共業 ?如何在不好的社會職場求生存?身為一個佛教徒,能應徵的工作有限,《人間福報》何不提供求職訊息。
福報禪師答:大環境的共業,諸如經濟不好、人心冷漠、道德觀扭曲,乃至山林河川反撲等,已不是罵政府或仰天嘆息可解決,《愣嚴經》上說「若能轉物,則為如來」,意思為,既不能改變環境,那麼就改變自己。這原本是究竟解脫的法門,如今卻是小市民為了「求生存」而做的妥協,的確令人感到無奈。
不過,這衝擊未必不好,當物質匱乏時,性靈便會提高,若我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降到僅只是求溫飽,那麼沉淪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就有救了,聖經故事也提到,當全城人民陷於追求欲樂的瘋狂行徑時,上帝只好一把大火燒了那墮落之城,一切重新開始。我們不能說上帝不慈悲,只能感嘆瘋狂享樂的人們,一把欲火燒了自己。回觀台灣現狀,土石流那裡來?河海淤塞那裡來?企業外流那裡來?
當然這不是你個人造成,好像也沒理由承受這些果報,只是這社會是由無數個「你」和合而成。佛教徒存的是一顆善為眾生的心、一份堅定的信仰,除犯罪之事,有心工作,工作就會感召而來。應要注意的是,我們是否太挑剔工作了?
有個落水的人,緊急之中想到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於是大呼:「觀世音菩薩救命」,然而當船伕、遊人應聲前去救他時,他卻搖手說
:「你不是觀世音菩薩,我要等觀世音菩薩來救我!」最終還是滅頂。
把這個模式置換成找工作,是不是工作機會一直都有,只因那不是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而輕易放過?現在,我們鼓勵每個人要咬緊牙關撐過去,苦日子終會過去;但若不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連苦日子都沒得過了。
很抱歉《人間福報》目前沒有求職欄,希望你在福報的字裡行間能找到法味與希望,那是求生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