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Cheers雜誌》最新完成「二○一○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顯示,新加坡與香港整體評價不相上下,尤其是「國際化」指標,分別有八點八與八點七分(滿分十分),但台灣僅五點九分,大陸更低,只有五點六分。
台灣的大學總體評價還有七點零分,但各項指標中,國際化不到六分。成長於台灣、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的邢怡銘認為,「不用英語教學,很難吸引國際學生」,台灣大量課程無法全英文授課,是國際化重要阻礙。
大陸雖把「國際化」喊得震天價響,仍只是幾所重點大學強力發展,尤其把學生「送出去」不是那麼容易。就有學者認為,「北京、上海不能代表全中國,內地的學生無法負擔費用。」目前復旦大學每年送一千多人次出國,也只占全校人數的三十分之一。
《Cheers雜誌》分析指出,大陸的大學M型化嚴重,能見度高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師資好,但觀察整個中國的高等教育,資源還是集中少數大學;企業招募人才時有「名校情結」,若持大陸學歷,要看是那個名校畢業;台灣學生若想前進大陸念書,應優先選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陸大學,較有保障。
台灣國際化表現差,但在「對華人社會貢獻」、「教師整體素質」和「創新研究」表現傑出,尤其是「對華人社會貢獻」七點七分,分項成績最高。《Cheers雜誌》認為,僑生政策是主因,九十八學年度台灣就有一萬二千八百四十名僑生,台灣企業家更有不少當年是以僑生身分來台就讀,例如廣達創辦人林百里來自香港。這項調查由新加坡、香港、台灣、大陸校長填寫主觀看法,再統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