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金車教育基金會昨天發表青少年對美學認知的調查,三成青少年認為藝術家很專業,但也有百分之三的人覺得他們不務正業;七成受訪青少年無法列舉任何一位台灣知名藝術家,基金會認為,青少年對藝術的想法被窄法,相當可惜。
金車基金會三月針對近兩千位全台國高中及大一、大二生進行美學認知、興趣及接觸狀況調查,近六成青少年認為,美學和日常生活相關,但僅三分之一的人除平常作業外,會從事相關創作,包括繪本、插畫、寫作、詞曲創作等。
百分之二十七點三六的青少年參與美學活動是因興趣及專長,百分之二十是為豐富生活,為就業準備只占百分之三點一八;青少年參與美學活動偏重音樂與電影,分占百分之六十三點六五及百分之六十點六九,型式以電影欣賞和動態表演為主,都超過六成,參訪導覽近四成,平面展示近二成八。
不過,僅三成青少年能列舉他們熟悉的藝術家,例如林懷民、朱銘、幾米、馬友友等人,七成的人,一個都講不出來。
至於對美學工作者的看法,三成二表示專業,二成三回答崇拜,認為很新潮者也有二成三,一成八對美學工作者沒感覺,百分之三則認為他們不務正業。
金車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認為,在台灣,藝術家不是被神化就是被邊緣化,大眾對藝術的想法也因此被窄化。問卷也顯示,電影與音樂、動態活動等較被年輕人接受。
她說,美學教育是生活教育,應從認識身旁事務開始,建議父母安排藝文參訪,學校應多鼓勵或安排學生參與美學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