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小安神氣的背起書包,開開心心的走進幼稚園。放手看著孩子走進校園裡,小安的媽媽卻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擔心小安是否能夠專心的坐著聽講、是否能與小朋友好好的相處互動、別人是否聽得懂他所說的話…。
小安常顯得慢半拍甚至被認為有些被動,常常老師下指令時他一付心不在焉的樣子,往往要老師提醒好幾遍,甚至走到他前面了,他才恍然大悟,而且也常出現老師說的和小安做的風馬牛不相干。小朋友也不太喜歡和小安一起玩,因為和小安說話他經常不能立刻回應,好不容易搭上線也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形。
針對這些情況,班上老師並沒有多說什麼,但卻悄悄的與早療相關人員做了多次的聯絡,一方面對孩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將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加以統整;另一方面在課程中帶領所有的孩子「認識聽損兒」,且在表演活動中讓小安擔任「旁白大使」。小安也許說得不夠清楚,表達也不見得很完整,但大多數的小朋友很願意開始打從「心」底與小安互動。小安的自信及學習動力得到肯定也得到了尊重,而對於班上的小朋友們也在互動的過程中學會了接納及付出。
老師說:「我為自己解惑、為教學解惑,小安會因我而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