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縣傳出一起駭人事件,伯母以頭插針、耳灌膠、奶羼藥虐待一歲多的姪子,據警方調查,伯母指稱是不滿公婆偏心小叔的孩子,擔心自己兒女失寵,才下毒手。
或許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竟為了怕孩子失寵而傷人,但類似情況其實普遍存在。舉常見的例子,當家中嬰孩出生時,長輩的目光大多會聚焦於嬰孩,不自覺地冷落了較年長的孩子,有些孩子因不了解莫名的冷落感,於是對嬰孩動些小手腳。

但這起事件駭人之處,在於傷嬰的是已成年,而且是母親的人,照理說應該了解生養孩子不容易,但行為卻仍被嫉妒操控。
或許很多人會責罵動手的婦人殘暴,然而,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婦人只是拿嬰孩當出氣筒,她真正在意的應該是公婆;從婦人的角度來看,她很可能會覺得,公婆比較疼小叔的孩子,不喜歡她的孩子,是因為不喜歡自己。
婦人的確有可能因不受重視而心生怨念,很簡單的邏輯,她可能會想,他們可出去上班,我被困在家裡照顧孩子,我那麼辛苦,結果你們卻對他比較好?婦人滿心嫉妒,是有可能傷害討人喜歡的嬰孩。
婦人想以消滅源頭奪回地位,是無法承受挫折,不知如何面對挫折的表現,試圖找個發洩挫折的對象,無辜嬰孩就成了代罪羔羊。
令人擔心的是,近年來少子化,父母養育孩子愈來愈寶貝,以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承受過挫折,不知道如何化解挫折情緒,於是選擇尋找發洩情緒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近年家暴、情殺事件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未來類似的事件很可能會更多,而且手段也有可能更凶殘。
要防堵這類事件,我認為,人人必須學習面對、處理挫折的正確度與方法,這與學歷高低無關(虐姪婦人讀到研究所),而是人生的功課,因為人不可能一生順遂,難免會遭挫折,如果不知如何承受、面對,不但自己痛苦,若像這名虐姪婦人尋找發洩對象,更會使無辜的人受磨難。
此外,要多關心家人,對家人應公平,長輩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明顯偏心,父母對待孩子要盡可能公平,真的不能做到公平時,也必須向孩子說清楚,說抱歉;並多留意家人有無異常行為,許多事之所以會惡化到不可收拾,是因為盲目的信任,甚至拿忙碌作為疏忽的藉口,以至於錯過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時間。
大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