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高醫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淑德,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歷久彌新的岩彩畫-張淑德研究展」,重現中國古老的繪畫技法,介紹「岩彩畫」。
岩彩畫又稱膠彩畫,以有色礦石研磨成粉狀調色,調和膠水為創作媒劑,加入繪製在紙、布、板、金屬及牆面上的繪畫技法。
史博館館長王文翠指出,仰韶原始古樸的彩陶,到秦兵馬俑彩繪、漢馬王堆帛畫和漆畫,以及金碧輝煌的敦煌莫高窟壁畫等,都充分運用礦物色為繪畫材料。
張淑德指出,還好唐代岩彩的技法由鑑真和尚傳到日本,又歷經時代演變與明治維新漸漸形成日本現代畫,並於日治時期傳入台灣,成為台灣繪畫史上重要的藝術表現。
這次展出三十一件岩彩作品,及被完好收藏保存於日本奈良藥師寺的「麻布著色吉祥天圖」複製輸出,在國內難得一見。
史博館希望透過張淑德對岩彩畫保存的精闢研究,讓觀眾一窺唐代與日本膠彩繪畫,如何透過所使用「卵黃」、「膠水」、「丁子」、「胡粉」等天然材料以及繪畫技法,保存畫作千年不壞的實驗研究成果。展期到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