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台中市一名十歲學童,在大樓玩「死亡遊戲」,不慎跌落的慘劇;其實不只在家裡,筆者在學校也常看到「死亡遊戲」。
我常看到學生在比「跳樓梯大賽」,由上往下第一次跳一階,第二次跳二階,依此類推,某次一名小三生跳到爬不起來,一跛一跛地被同學攙扶到保健中心;也看過小朋友一開始是「坐」在樓梯扶手往下滑,比誰滑的快,然後「站」在扶手上,看誰較穩,再來增加難度,「單腳」站在扶手往下滑,沒有比到最後就被我制止了。
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例如雙手撐在走廊圍牆,看誰蹬得高;二樓同學放下跳繩,讓一樓的同學釣魚等,林林總總不可思議的「生存遊戲」,天天都在上演。
有些學校會想出防範方法,例如在校園危險處裝上軟護條,避免學童重撞;斜坡上也有止滑裝置,避免學童滑跤;或舉辦像三對三鬥牛的比賽,讓學童發洩精力。
我常告訴學生「千金難買早知道,後悔沒有特效藥」,往往意外是不小心的,或明知不可而為之的行為,最容易讓人「一失足而千古恨」,所以安全第一。
我相信,當這些「安全問題」轉換為考題時,大部分學童都能正確作答,然而,當它變成生活題呢?
家庭與校園意外原本就不易避免,因此學校,家庭應該針對孩子容易有的危險動作、遊戲,加強勸導,並嚴格制止,教師應觀察學生有那些「危險新把戲」,以提高警覺
;學校也應有防範措施,或舉辦活動,轉移學童不安全活動的行為。
林彥佑(高縣林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