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原本是地層下陷的淹沒區,搖身一變成了生態天堂。林務局花了五年時間,在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村打造濕地生態,更邀請法國、美國、印度及台灣等藝術家,與當地居民及義工,完成五件融合濕地環境意象的大型戶外裝置藝術,昨舉辦「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希望喚醒民眾珍愛土地,重視生態保育,展期至七月二十五日。
林務局表示,成龍濕地原是一片稻田,由於地層下陷嚴重,經過一九八六年韋恩、一九九六年賀伯兩大颱風侵襲後,海水倒灌,淹沒全村約有九十公頃土地。包括土地公祠、祖先墳墓,全都泡在水裡,無法耕作。
二○○五年,林務局啟動「雲林縣口湖鄉濕地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示範計畫」,打造成「成龍濕地」,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由政府介入輔導營造濕地生態的地層下陷區。
經過多年努力,成龍濕地已成魚、蝦、蟹、貝與水鳥天堂。光是鳥類,研究人員就記錄到八十六種,入秋後到隔年春天,有大群雁鴨等候鳥來過冬,是國內少數親近性賞鳥據點。
林務局從世界三十三個國家、八十一位藝術家提案中,選出五件裝置藝術作品,讓生態保育區多了藝術氣息,也讓民眾參與自然保育,為地層下陷的成龍村,找到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