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生活美學--道場知性參訪 內外觀照 俯拾佛法

陶蘭 |2006.06.04
1290觀看次
字級

人間福報為慶祝佛光山開山四十年舉辦的道場知性參訪,具宗教生活美學的內外觀照,在佛光山道風禪意的文化洗禮之下,更能安住人世間的生命旅途。

第三梯次的宜蘭佛光山別院巡禮,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兩天中,將參訪佛光山各道場寺院、北關海潮公園.龜山島、靈山寺、佛光山蘭陽別院、蘭陽仁愛之家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勝地。
 
吞雲吐霧如仙境

首站來到的「北關」,它位於頭城鎮海濱地帶,清朝時期是為一處關卡重地,現為東北角海岸風景區上相當著名的海濱景點,設有「北關海潮公園」及有觀景步道及遊憩涼亭,有上百年歷史的古砲,靜靜地訴說著當年烽火歲月的塵封往事。此處可觀覽到龜山島海天美景,並可聆聽著名的「北關海潮」瀾波濤景象。

「龜山島」因遠觀酷似一隻大海龜而得名,是宜蘭最具代表性的島嶼自然景觀。其為火山岩島,島上滿佈硫磺噴氣溫泉池,終年吞雲吐霧,長久以來被賦予神話的穿鑿附會,增添它的神秘性。昔日島上曾為軍事管制重地,直到民國八十九年下半年才開放觀光,為時下東北角濱海地區極為熱門的旅遊景點。

交通指南:自中山高基隆交流道下,行往八斗子、瑞濱方向,再沿台二線公路(北部濱海公路)行往宜蘭縣,過大里、大溪後,即可抵達北關海潮公園。
 
幽靜的山林道場

靈山寺興建於民國元年,由妙圓法師創建,民國五十三年,妙圓法師至宜蘭北口念佛會〈即今雷音寺,現改名為蘭陽別院〉禮請星雲大師駐錫,大師推薦達德法師擔任管理人。民國七十年,達德法師圓寂前,將靈山寺贈予佛光山,至此成為推動人間佛教的一處幽靜的山林道場。

現任監寺覺年法師,維持靈山寺古建築之餘,於後山擴建八卦型建築,以「八」取義為八正道。室內擺設皆為再生利用資源,更以竹藤製矮板凳做為燈罩,內置燈泡,象徵照破一切,緣生緣滅。

此外,寺旁搭建之涼亭,將破損之鍋子變身為裝置藝術,以詮釋佛教「哭婆笑婆」的故事。亭內供奉一尊觀自在觀音,觀音手上的淨瓶流瀉出一彎清泉,似普降甘露,滋潤眾生枯竭的心靈,淨化身心的貪瞋癡,也將煩躁之氣澆熄,勉勵眾人時時「觀自己在不在」。
 
蘭陽別院 宜蘭新地標

佛光山蘭陽別院原名雷音寺,座落於宜蘭市北門口,舊稱「菜堂」或「佛祖堂」,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民國四十一年,蘭陽仕紳李決和、林長青等居士借此為共修道場,翌年,禮請星雲大師駐錫,因信眾大增,原址無法容納,而於北側建宜蘭念佛會大講堂,成為台灣佛教首座講堂。

為使雷音寺成為多功能化的道場,八十五年一月拆除重建而成為現今十七層樓的弘法大樓,並更名為佛光山蘭陽別院,為佛光山道場在台灣東北部的首剎。

蘭陽別院是一棟十七層樓的「智慧型」大樓,除了有負責整棟大樓的空調中心、電腦中心、資訊中心外,更強調人性化的空間規劃,集寺院所有優點及大樓特色於一身。同時設有佛光山人文社會學院城區部,這是宜蘭的第一所大學,除了作為大學部及研究所上課之用,並設有推廣教育中心,廣邀專業教授授課,希望帶動東部地區的學術研究風氣,提升人文素養。
 
送愛到仁愛之家

「仁愛之家」原名「蘭陽救濟院」,乃基督徒董鴻烈先生於一九六三年創立,之後因財務困難交由佛光山管理。四十餘年來,蘭陽仁愛之家從傳統的救濟、安養、照顧,到老年人的服務及學習教育,從簡單的院舍到莊嚴的大殿、課堂、乾淨整齊的寮房、花木扶疏的庭園。

隨著時間的更迭和時代的需要,不斷提供給予長者最好的服務,和生命的尊嚴,而這長時間來,帶領仁愛之家全體工作人員在挫折中修行,賦予仁愛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愛精神的,是在仁愛之家服務三十餘年的依融法師和紹覺法師,目前則由永勝法師接手這項任務。

美侖美奐之大殿

圓明寺,宜蘭人俗稱「莿仔崙佛祖廟」。民初時覺意法師曾於此山結盧修行。民國六年化緣募建簡單型寺廟乙座,供香客朝拜。民國九年再加以整理修飾,初具規模,正式登錄為「圓明寺」道場。

早年,大師在宜蘭弘法時期,常往來於雷音寺和圓明寺之間,由於念佛會青年歌詠隊相繼成立,吸引無數蘭陽學府的子弟隨其弘法佈教。也曾有一段日子獨自住到簡陋的圓明寺,看書、寫作,而完成了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及玉琳國師等。民國六十六年,妙觀法師秉承其志,重建圓明寺,歷經兩年完成初基。

寺裡的法師待人和藹親切,對上山掃墓或遊玩的民眾,總是熱忱接待,因此接迎許多信眾前來護持,後又得護法林錦源居士之助,遂完成美侖美奐之大殿。
 
傳承民俗藝術

民國九十一年正式成立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是推動全國性的傳統藝術活動中心。鄰近冬山河親水公園,園區佔地約二十多公頃,全區共擁有二十一棵建築與景觀區,可分六類硬體空間,規模及設備極具有專業性。展示系統分有動態、靜態:藝術涵蓋範圍包括傳統戲劇、音樂、舞蹈、工藝、童玩與民俗雜技等,並且在台北設置全國唯一的「民族音樂資料館」。

除了提供表演場地外,對於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傳習也有相當大的貢獻,並且有線上學習的服務,讓傳統藝術不受地區與時間的限制:此外還有書籍、月刊等書面資料,為傳統藝術留下珍貴的文字資訊。歌仔戲、布袋戲、客家山歌、木偶雕刻、民族舞蹈、皮影戲、交趾陶……豐富又多元的傳統藝術讓台灣的文化更為鮮明、活潑。

交通指南:沿台2線濱海公路往頭城方向前行,至一五八公里處,過噶瑪蘭橋、加禮遠橋後,前行不久便可抵達。或由羅東市區行台七兩公路往東方向前行,過利澤簡橋後,左轉接循台二線濱海公路往北前行,亦可到達。

欲在六月盛夏一睹道場人文風采者,報名電話:(○二)八七八七七八二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