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牛舌、牛鞭屬於內臟還是牛雜品?隨著美方宣布進一步將牛雜品輸台,使得美國牛肉進口風波再起,衛生署認定牛雜品不屬於內臟,可依法申請進口,但會嚴格執行「三管五卡」的行政措施,要求在源頭端就去除高風險物,並在海關進行逐批檢驗。
目前已輸台的美國牛肉為三十月齡以下的去骨肉塊與帶骨牛肉,美國農業部則是在上周五晚間正式宣布,將牛肉骨、牛舌、牛鞭、睪丸、牛尾、橫隔膜等牛雜品輸台,由於外界質疑不斷,經濟部、衛生署、農委會昨天舉行聯合記者會說明。
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表示,根據今年一月修正通過的「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一條,只明定美國牛隻的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及內臟不得輸台,因此對牛雜品沒有拒絕的理由;同時衛署日前的專家會議中,也確認牛舌等品項不屬於內臟。
然而牛舌部位靠近扁桃腺,而扁桃腺又是狂牛症高風險物,外界擔憂會增加罹病風險,農委會防檢局長許天來表示,三管五卡措施中,要求牛隻宰殺時必須去除舌根的輪狀乳突腺,進口時也逐批檢視牛舌相關的證明文件,以肉眼辨識是否切除乾淨,並做細菌等衛生檢查。
經濟部政務次長林聖忠指出,目前已有業者申請進口美國牛雜約四百五十三公斤,將要求列出品項明細,對牛舌採取百分百逐批檢驗,其他牛雜部位只有在每家工廠首次輸台時,同樣採取逐批檢驗,之後則抽驗百分之五的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