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去年高雄縣小林村遭土石流滅村,至今國人餘悸猶存;國科會昨天提出最新調查模擬研究報告指出,當地累積萬年以來的脆弱地質條件,加上超大豪雨,是造成慘案的最主要原因;參與研究的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也指出,調查全國各地一百四十四個處於類似地質環境的聚落,其中九十二個有高度土石流風險。
這份報告首度還原小林滅村的過程。發生在去年八月九日清晨的山崩分為兩階段:多達兩千三百萬方公尺、三千萬噸重(相當於九十萬輛三十五噸載重大卡車)的山崩團塊,先以時速一百八十公里向下滑落,一部分直衝小林村北側、一部分則滑落旗山溪造成楠峰橋堰塞壩,為時僅一百一十秒;山崩後五十分鐘,楠峰橋堰塞壩潰堤,滾滾泥流將小林村南側埋沒,總共奪走近五百條寶貴性命。
陳宏宇指出,高屏溪上游的集水區充斥著兩萬年來大型山崩、土石流堆積物,這些自然過程長期以來不斷地反覆進行,造成獻肚山脆弱的地質結構;加上順向坡地層、發達的斷層和節理、山崩塊體剛好在砂頁岩交錯處和長陡坡地形,本就容易產生土石流,最後在極端大雨的推力下肇成大禍。
「小林村占地十八公頃,但四面環繞的古山崩階地面積卻都更大,一旦大規模崩落、根本毫無生路。」陳宏宇說,小林一九三四年建村,但七十五年來政府都沒發現當地地質問題,民國九十七年卡玫基颱風期間,小林村曾遭土石流侵襲,政府當時還是未能警醒。
陳宏宇表示,全國屬於土石流高風險區的河川流域眾多(詳見表),在這些危險區,類似小林村周邊地質狀況的社區更高達一百四十四個,包括南部山區原民部落六十四個、非原民聚落八十個,其中九十二個有高度土石流風險。
地震恐使問題雪上加霜,以之前甲仙大震而言,又造成百分之十至二十地層移動,加深未來土石災變的可能性。
陳宏宇呼籲立法院盡速通過延宕十年的《地質法》,強制人為開發前必須落實地質調查工作、確保人民身家財產安全。
他也認為必須說服危險區域居民接受專業地質環境評估,並協助他們做好防災教育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