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部最新統計,台灣因為受到大陸開放領空及市場磁吸效應的衝擊,中正機場和高雄港兩大海空港的貨物量今年一月至七月首度同時負成長;與去年同期相比,中正機場衰退百分之三,高雄港衰退百分之一點七,七月份更見大幅衰退,而物流倉儲業也出現負成長。再佐以多家外籍貨運航空公司早已悄悄停飛台灣航線的實例,可見台灣空運、海運貨運的危機可說是已經浮現,這也是繼貿易順差上半年急遽縮減之外的另一個重大的負面經濟訊息,值得我們警惕。
台灣為何會變成這樣子的不堪?眾所周知,台灣位居交通樞紐位置,必須和世界接軌才能發揮地理優勢,當初規畫亞太營運中心,圖的也就是利用台灣優異的製造能力,讓外商和台灣企業都能善用大陸市場腹地。無奈政治掛帥的「戒急用忍」政策推出之後,亞太營運中心也就劃下句點,把台灣和世界接軌的大好機會斷送了。
之後,政府政策雖然調整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實際上還是換湯不換藥,更因為意識形態形成的兩岸對峙緊張氣氛,使得三通直航變得遙遙無期。期間,雖然偶有「轉運中心」和「小三通」的規畫,但都因為屬嘗試性質,格局不大,規模有限,自然也起不了作用。慢慢地,外商對台灣封閉鎖國的心態感到心寒,而台灣企業,尤其是航運業者對三通直航的期望一再落空,紛紛外移、出走,用「腳」投票的模式,對政府當局提出嚴正的警告。
無奈政府還是後知後覺,甚至老神在在,所以高雄港從世界第三大貨櫃港一路下降,被競爭對手甩得老遠還不自知;中正機場除了出國觀光偶見人潮之外,營運量大幅衰退還在建設虛有其表的「航空園區」。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諸如農產品零關稅銷往大陸、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等對台灣經濟有助益的事情,政府還是從政治角度切入,除了提出「慎防統戰」的口號之外,毫無積極作為,放棄發展經濟的好機會。
就在政府一連串規畫不善的政策之下,台灣經濟蒙受無謂的損失,全體民眾都成了受害者。如今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我們閉關鎖國,乃至於製造兩岸緊張對立,結果就是製造競爭對手最好的機會。以最強的競爭對手南韓而言,他們就是在這幾年趁著台灣內政不修,外貿自限的機會,乘虛而入滲透大陸市場,短短幾年就走出亞洲金融風暴的陰影,現在南韓每人國民所得都超過台灣。
「東協加一(中國大陸)」的自由貿易協定更將使得台灣更邊緣化,諸多國際情勢都是逆向而來。而我們這幾年來,經濟空轉,個人所得停滯,作繭自縛的結果就是如此下場,更印證了「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的道理。
令人遺憾的是,政府對外在的危機毫無警覺,還在對內做些繡花枕頭,華而不實的政治宣傳,僅一個北宜高速公路的雪山隧道,光是通車典禮就辦了六次;連花費民脂民膏搭建便橋,秀完就拆等等無益民生經濟的事情都在其中。又如何讓萬民對台灣經濟的未來抱著一絲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