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南京報導】以卓越泳技、鐵人意志,身經百戰而戰果輝煌的白萬浬,是兩岸鐵人三項比賽的常客,他以殘疾之身和正常人較勁,屢獲佳績;證明運動競賽是身心的極限挑戰,也證明意識力可以彌補身體的殘缺。白萬浬目前身兼多個運動協會的義務職。他對古詩詞有特別領悟,也是中國大陸江蘇鐘山詩詞研究會的秘書長。
今年五十三歲的白萬浬於文化革命時下放農場,不小心被割稻機割斷右手臂,那場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十六歲的他本來想憑著健壯體格從事特種訓練,少了一條手臂後,他的規畫必須調整,學過中醫、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後來以優異成績拿到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憑,畢業後順利的有了工作並娶妻生子。這期間,他從未中斷體能的鍛練,累積許多獎牌標誌,象徵他奮鬥不懈的精神。
但是,在一次失業風暴下,白萬浬的妻子求去,兒子也因為缺乏督促學業落後,沒考上好的學校,這些打擊不小,白萬浬沮喪過一陣子,後來振作起來,他說:「從小,我父親就訓練我們五個兄弟勇敢獨立,我們被丟進水裡,喝過許多水才學會游泳,也許是那時磨練了溺水自己逃生的本事,遇到生涯挫折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一個殘疾人要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的生活,並不容易,白萬浬清楚一個事實:「不能有一點點等待旁人寬待的想法;等待旁人伸援手就是放棄自我提升的機會,那是損失,不是得到。」在競技場上,他跌倒了再爬起來,「我是鐵人,參加就是不認輸。」激情拚搏是白萬浬終生靈魂的舞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