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有多好?光看配方奶總標榜營養物內含「貼近母乳成分」就可得知,然而原本不需外求就可獲取的母乳,卻曾經一度被配方奶取而代之,近年來政府將「母乳哺育」視為國家政策而努力推動,才又逐漸回升。
WHO建議
哺育母乳至孩子兩歲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指出,五十年代,台灣哺餵母乳比率達九成五。當時母乳代用品不普及,大部分的媽媽均以母乳哺育嬰兒,但之後隨著奶粉進口、猛烈的廣告宣傳,加上婦女角色逐漸從家庭走向職場,導致哺餵母乳比率逐年滑落,到了八十年代,產後一個月純哺餵母乳的比率只剩下百分之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實證研究顯示,母乳是嬰兒能量供給的最重要來源,不僅增進嬰兒腦部發育、幫助鈣吸收,並可抑制腸胃道中病菌滋生,呼籲各國政府支持純母乳哺育六個月,之後再添加適當的副食品,並持續搭配母乳哺育至少到孩子兩歲大。
產後六個月
母乳哺育率剩一成五
國內近年來將「母乳哺育」視為重要政策,除了宣導母乳優點、也推動母嬰親善醫院,根據國健局民國九十七年最新的「母乳哺育率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探討研究」顯示,兩千一百多名受訪媽媽中,近九成曾經哺育過母乳,若與九十三年的調查資料相比,嬰兒出生滿一、四和六個月的總母乳哺育率皆成長百分之十二以上,出生滿一個月新生兒的純母乳哺育率更成長百分之二十,顯示愈來愈多新手媽媽,認同母乳對於嬰兒的重要性。
但進步的腳步還不夠快,調查顯示,純母乳哺育月數平均僅二點一個月,搭配其他替代品的總母乳哺育月數平均為五點三個月,跟WHO推動的標準均有落差。此外,產後滿月、兩個月、四個月及六個月的純母乳哺育率,一路從五成四以階梯式下降到一成五,可見媽媽做完月子後就難以持續哺育母乳。
穿哺乳衣、綁背巾
不怕走光
育有三個孩子的龐小姐感受深刻,她表示十二年前生老大時,根本沒有宣導母乳的環境,連醫院都是見到奶粉的宣傳品,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哺餵母乳,隔三年生第二胎時,才首次讓孩子吃母乳。相較之下,她發現,除了哺餵母乳的親暱感更好,還指出,兩個孩子雖然都有過敏體質,但老大就是比較容易被誘發,頻傳鼻炎、皮膚癢的問題。
因此現在十一個月大的第三胎,龐小姐除了開始給副食品,母乳當然還是重要的營養來源,而且不像替老二哺乳時還會找隱密處來遮掩,第三胎她可以很自在隨處哺乳。
龐小姐表示,穿上哺乳衣和綁背巾,孩子隨時餓了,就可把她的頭擺向乳頭處,背巾再稍微遮蓋就完全不怕走光,所以她不用急著找哺乳室,還可以繼續手邊在做的事;更方便的是,她出門不用帶奶瓶等瓶瓶罐罐,只要準備尿布替飽足排泄的寶寶更換即可。
婦女哺乳權 將立法保障
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林君怡表示,像龐小姐這樣不拘泥在任何場所哺乳的媽媽,母乳哺育率往往能持續較久,但是,有更多在乎他人異樣眼光,或擔心被驅離的媽媽,需要更友善的公共環境來支持她們哺育母乳,或是,各場所皆能提供充足的哺乳室。
自本月起,台北市正式以法條來維護婦女在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的權利,國健局草擬的「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草案,也送入立法院,一旦通過之後,婦女的哺乳權,更可擴及全台各公共場所。
林君怡表示,有的媽媽在戶外想即時滿足孩子吃母乳的需求時,第一個制止的反而是先生,原因是覺得很尷尬,她建議,除了可以邀請先生多參與母乳團體的聚會,也可以用折衷方式多和先生溝通。比如當年她曾在山上要哺乳時,就尊重先生的意見在車內餵,久了先生也見怪不怪;台乳協會另一位張太太則說,先生總希望她不要在人多的地方餵,但是當她把背巾包好,根本不如想像中曝露,先生也無話可說了。
因此,林君怡希望大家,日後在任何場所,看到有媽媽在哺乳,即使有點意外,也不需大驚小怪,這些媽媽都是在哺育未來的主人翁,經過時,不需任何語言,給個微笑,就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