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腎臟是否出現問題,除驗尿看有無蛋白尿、抽血查尿素氮與肌酸酐是否異常外,國泰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馮祥華表示,有些早期警訊不能忽視,包括「泡」│小便起泡、「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感覺疲倦,如果符合愈多項特徵、腎臟異常的機率愈高;若合併有腎臟病家族病史,或有糖尿病等容易誘發腎臟病的危險因子,更應及早檢測。
馮祥華建議,如果沒有特別的危險因子,可以透過例行的健檢來追蹤,滿四十歲之後至少每三年要驗尿、抽血一次,五十歲之後縮短為每兩年一次、六十歲之後則建議一定要每年做;如果有家族病史或是危險因子愈多,三十歲前就應該及早檢驗並定期追蹤。
衛生署推動慢性腎臟病衛教時,則是喊出「護腎33」的口號:建議罹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及痛風等慢性病患,每三個月就要到醫院接受驗血、驗尿及量血壓的腎臟檢查。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裕峰表示,推廣衛教證實能有效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點,國內曾進行一項研究,將五百七十三名腎臟病人分成兩組,結果有進行衛教的組別,一年後進入洗腎的人數有四十人,沒有衛教那組則高達一百二十三人,將近半數。
腎臟保健七守則
{1}維持適當的體型與動態的生活型態
{2}控制規律的血糖值
{3}監測血壓
{4}健康飲食與監測體重
{5}不抽菸
{6}用藥應依照醫師處方
{7}如果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危險因子的人應檢測腎功能
資料來源: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