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衰竭,當剩餘功能不到正常的十分之一,然而血中的尿毒指數不斷攀升,出現尿毒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皮膚搔癢、呼吸困難、四肢及心肺水腫、口腔有異味,或血中肌酸酐大於8-10mg/dl、尿素氮大於80-100mg/dl,這時候單靠藥物與飲食控制已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必須接受透析治療。
目前有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種方式,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黃尚志表示,兩者治療的成效不相上下,但腹膜透析對生活品質的影響較小,腎友可以在家或工作場合自己洗,因此還可以照常工作、就學、外出,不像血液透析要定時到醫院報到,因此除了年長者或有糖尿病、腹部開過刀等限制,各國的治療趨勢都是優先推廣腹膜透析。
國內這幾年由於推廣腎臟病健康促進計畫,加上健保局保障腹膜透析的點值,使得近年來腹膜透析使用率略微提升,但仍遠低於血液透析,除了有人不知道、不了解有這項選擇之外,也來自腎友缺乏自行操作的信心,導致容易半途而廢。
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指出,通常病患得知必須進入洗腎時,多數人往往沉溺在難過的情緒中,被迫在短時間倉促決定要選那一種透析方式,卻不一定選到最適合自己的,因為根本沒有好好去想未來的生活需求。於是,協會去年開始提供「洗腎前自我評量表」,希望協助腎友及其家屬做事前評估、提高與醫師對話的能力,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透析方式。
評量表內容包括,「是否可以自理日常生活」、「居住空間是否有獨立空間,放置透析器材」等十六項問題,如果腎友過半數答案為「是」,表示不論在個人認知、意願及居家環境上,都具備居家洗腎條件,不妨選擇腹膜透析;若半數答案都是「否」,會建議較適合到醫院做血液透析。這項評量表可以上網http://www.capd.com.tw/main2_2_091007.htm下載,或電洽(02)2517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