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尚在人世最偉大物理學家」的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享有國際間最高聲望,也被英國視為國寶,卻一向謹言慎言,但最近說出震撼英國的氣話,要離開任職近五十年的劍橋大學,永久移居加拿大,因為英國政府將削減大學補助,霍金指責政府不重視知識和新發現,等同扼殺科學研究。
霍金一九四二年一月出生於英國牛津,十七歲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自稱只用很少時間就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一九八八年因出版闡述宇宙大爆炸與黑洞等複雜概念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tory of Time),在國際間聲名大噪,被公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時間簡史》迄今全球銷量逾二千五百萬本,是最暢銷的科普著作。
扼殺科學 大師挫折
英國政府之前宣布未來三年將削減高達十億鎊(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餘億元)的科研經費,以降低相當於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百分之十二的財政赤字。不過,霍金認為,政府刪減大學教育經費將阻礙科學研究,使英國科學研究偏重產業,不再追求科學知識與新發現,讓他感到折挫。
霍金的發言人說,霍金「對英國政府科研撥款的政策非常不滿」,擔心會令英國出產世界級思想家的歷史就此結束。由劍橋與牛津等英國頂級大學組成的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今年一月也曾提出警告,表示若當局削減經費,英國高等教育將由世界一流淪為三流,甚至更差。
事實上,向來慎用自己影響力的霍金,已經不是第一次批評政府。二○○八年六月,英國政府削減了一筆高達八千萬英鎊的科研基金補助,霍金當時就在一封公開信上寫道:「這種錯誤將造成災難性影響……會打擊年輕研究員的積極性,以及對英國科學界和我們的國際聲譽造成重大損害,更可能導致多個物理學系倒閉。」
劍橋舊人 異地聯手
霍金今夏將到加拿大安大略的「圓周理論物理研究院」(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簡稱PI),參與兩個月的學術研究,與老同事兼數學物理學權威尼爾.圖羅克(Neil Turok)再度聯手從事科學研究。
現年六十八歲的霍金自一九六二年起就在劍橋大學任教,一九七九年起擔任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二○○九年九月「屆齡」退休後仍保留榮譽教授席位,他在劍橋的的辦公室、助手、機械師和護理團隊,也維持不變。
劍橋大學是全球出產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也是培育世界級頂尖科學家的搖籃,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Issac Newton)、創造進化論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以及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克利克(Francis Crick)和華森(James Watson),都是來自劍橋大學的優秀學者。
霍金的研究助理布萊克本(Sam Blackburn)承認,霍金正考慮移民,但一切取決於PI訪問之行是否成功。若霍金離職,將對劍橋大學和英國的學術研究帶來沉重打擊,甚至影響英國的國際形象。
與英國其他頂尖大學一樣,政府撥款是劍橋主要運作經費來源之一。相比較之下,由黑莓(Blackberry)手機發明者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創辦的PI,透過私人捐款累積大量的科研資金,成立僅七年,便成為理論物理學的重鎮。
PI現任院長圖羅克是劍橋舊人,他強調圓周理論物理研究院的大門永遠為霍金而開。劍橋大學的發言人則表示霍金目前無離職的計畫,但承認他為科研工作將定期訪問PI。
生活安排 問題難解
但霍金若要移民加拿大,必須先解決一系列生活安排上的難題,例如他無法獨自在加拿大生活,他必須安排一組隨員,包括看護和一名幫他操作其語音發聲系統的助理,這些人必須跟他一起長居加拿大。
患有神經性肌肉萎縮症(俗稱漸凍症)的霍金,幾乎完全癱瘓,只有幾根手指與眼皮還能動,與人交流只能依靠輪椅上的特殊裝置。一些常用詞彙和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會出現在他輪椅電腦螢幕的最上端,他用右眼將信號傳給額頭上的紅外線感測器,感測器捕捉眼瞼部位肌肉的微小動作,在電腦中選字組句,再由語音合成器發出聲音,籍以與人溝通。即使如此,霍金並沒有減少教學研究,每過一段時間還會到大學演講,且從來沒有停止寫作。
此外,霍金也得離開熟悉的住家與首任妻子珍等家人。霍金二○○七年與第二任妻子梅森離婚後,與珍再續前緣,並與他和珍育有的子女和好。
網路頻問 霍金在否
近年來,霍金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幾次病倒入院治療。去年四月,一條爆炸性消息在網路上傳播開來:「霍金因突然病重送醫治療……二十三日下午,霍金病情突然加重,經搶救無效病逝。」
這條假消息讓很多人信以為真,霍金的崇拜者紛紛在網路上發文悼念。事實上,雖霍金的確因為胸部不適入院治療,疑似呼吸道感染,但沒過多久就復原了。不過,時至今日還有人在網路上打聽:霍金是否還活著?
霍金的學生、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的吳忠超曾表示,霍金每次大病,都使親友和國際學術界憂心忡忡,但他本人卻達觀以待,仿佛有些與死神惡作劇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