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恆常醒覺者,日夜勤修學,志向於涅槃,止息諸煩惱。」
———《法句經》
據南韓巨海法師編譯的《法句經》,第二百二十三首偈頌與一名貧困農夫布那有關,第二百二十六首偈頌描述身分卑微的女人,名字同樣叫布那。下面就讓我們來看這兩則故事。
布那是個窮苦農夫,但同時也是虔誠的在家眾。布那因家境貧窮,因此也在別人家靠幫傭度日,當其他傭人休假時,布那卻為養家活口而繼續幹活兒。舍利弗尊者在禪定中看見辛勤工作的布那,決定幫他累積功德,於是到布那工作之地乞食。當布那一見到舍利弗尊者,滿心歡喜地供養尊者,並恭敬禮拜。
在此同時,布那的妻子準備好午飯正要給丈夫送去,也在路上遇見舍利弗尊者。她將午餐悉數供養舍利弗尊者,然後再重新幫丈夫做飯。妻子擔心丈夫因肚子餓而發脾氣,於是向丈夫解釋自己遲到的原因,布那聽完妻子解釋後,非但不生氣,還為妻子供養尊者的行為而無比高興。
夫妻倆吃過午飯,在田裡睡了好一會兒,醒來後一看,隔開田地的土塊居然全變成了黃金!這是布那夫婦虔誠布施的功德使奇蹟出現。
另個布那出身卑微,也做幫傭工作。她每天不停地打掃、洗衣,甚至到了三更半夜還得舂米。有天夜晚,布那在工作稍作休息時,她看見剛聽完佛陀說法、回到自己住處的長老比丘和弟子。布那心想:夜深了,他們為何還忙碌地走在街上呢?想著想著,布那想到自己辛苦地工作,心中不禁感到哀傷。
第二天,布那把舂米後得到的一些碎米浸在水裡,打算做成糕餅,拿去供養佛陀,但她又擔心碎米做成的糕餅太粗糙,用來供養佛陀有些過意不去。佛陀得知布那的想法後,向她求供養,並津津有味地吃下糕點。
過後,佛陀把布那喚來,為她說明長老比丘和弟子在夜深人靜時仍忙碌地在街上行走,是為了在夜晚集中精神、保持醒覺,片刻也不懈怠地精進修行。佛陀還告訴布那,弟子勤修戒、定、慧三學,擺脫一切煩惱的糾纏,安住於涅槃的境界,成為真正獲得大自在的人們。布那歡喜地聆聽佛陀教誨,克服現世經歷的種種痛苦,當下證得了須陀洹果。
以上兩則故事皆描述家境貧困、生活痛苦的人。雖有些人也會因這種痛苦而受挫,但這兩則故事的主角卻不受挫折打擊,反而一心向佛,虔誠恭敬地行善,結果因小小的善舉,而獲得巨大無比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