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有兩千多種形狀,可謂變化多端,其形如花,故稱雪花。它原是水滴,因寒氣自四面八方收縮,而皆呈六角形。
雪花自天而落,大地之花,則是自土中而生。由綠葉樹叢之中,初發花蕾,蕾時花瓣收斂含苞,藉春夏之陽,白日之暖,逐漸張開。如人「卷」「手」為「拳」,舒指為掌。開花時,其形、其色、其味,皆由內而外,由舒展至奔放。
水滴透明,內斂為雪花,則俱為白色。而大地之花,花色百樣,縱白與白、紅與紅、黃與黃,亦皆不同。其形多為奇數,如梅花、桃花、俱為五瓣,若花形六瓣,必分內外,內三瓣,外三瓣,又各為奇數,奇為陽,偶為陰。陽主變化,陰主穩定。人看雪花,心多貞靜,人看百花,心多喜悅。雪花六瓣,則「對稱性」強;花朵奇數,則對稱中,有「不對稱性」。美工,多對稱,如建築圖案,美術則於對稱中,多有不對稱的趣味。
中國古詩,絕句四句,律師八句,讀音平平仄仄,對仄仄平平,皆有對稱之美。然每句五言,或七言,則多變化之趣。如李商隱詩:「相見時難,別亦難」、「君問歸期,未有期」,是四、三的句法。一句之中又有奇數與偶數的變化,於對稱中有不對稱性。詩如植物、動物,是有「生命」的,如人兩眼、兩耳、兩手,雖對稱,亦有稍微不對稱的變化,故生命可在已知中向著未知。
植物能開花,是草或葉子的葉綠素行「光合作用」,儲存了日光的能量,方能使花有形、有色、有味的奔放。故開「花」,是「艸」的變「化」。青草或綠葉開花時,熱鬧得很,故「艸」「云」為「芸」,春天大地上到處開花,如同人在喧鬧說話,故說「芸芸眾生」。楷體字之中,「艸」可以是草,也可以是葉子。故「葉」字,是「世」間樹「木」,皆有一種如青「艸」色的東西。
樹木冬天落葉,來春而能再發,應稱「乾」枝,若落葉而死,則稱「枯」枝,因此「木」已作「古」了。植物無論草本、木本,初發之青,其尖如矛,其性柔弱,故「艸」「矛」為「茅」而「矛」「木」為「柔」。人若愛種花養樹,可稱他樂好園藝,故「藝」字是「執」愛耕「芸」的意思。
孟子說,商周兩朝,皆行井田制度,男子二十成人,授田百畝,彼時人已知用農具與牛,故拉「犁」以「牛」為「利」。農具也有耒,像鋤頭,故以「耒」,耕所授之「井」田為「耕」,以「耒」使莊稼開「花」結穗,為「耘」,故合稱「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