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轟動全台,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寶島一村》也風靡海峽兩岸,無論本省人及外省人都沉浸在一股「眷村熱」當中,這股熱潮延燒到此刻雖然有點消退,趁著餘溫未盡的時候,來到位於台北東區的「四四南村」,感受逐漸逝去的眷村氛圍。
北市最早眷村
四四南村是台北市最早的眷村,原村民皆為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因村址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名「四四南村」,當地居民習慣以「南村」稱呼,原有房舍現在大部分已拆除,只保留四棟房舍作為「眷村文化公園」,另有一部分改建為「信義公民會館」。
第四十四兵工廠前身為河南省鞏縣兵工廠,從抗戰一路撤退,經過各個省分城市或多或少會有新夥伴加入,來台之前的最後落腳處是青島,因此員工多為山東、河南、安徽等北方人士。這在早期眷村成員都是來自大江南北的「大雜燴」裡,四四眷村算是居民成員背景較相似的一個聚落。
原有三村 僅餘南村
四四眷村原分東村和西村,與南村的區別在於眷戶的身分。從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遷台成員可大略分成三級,最高階為將校級,其次為一般中下級軍人,再來是無軍人身分的技工。分配住所就依據這三個等級來分,將校級住西村、一般軍人住東村,屬於平民百姓的技工在南村。雖然當年三村房舍都是因陋就簡搭建,但是以南村的格局最具「難民」社區特色。
隨著台北都市發展,東村和西村早已成為「黃金地段」而被剷平改建,當年最「平凡」的南村反而得以保留部分,作為時代見證,當初的居民若有知,或許心中稍稍覺得安慰。
四四南村和所有早期眷村一樣,建築材料主要為木材、竹籬、石灰及瓦片,建築結構是連棟式平房,採「魚骨狀」的架構排列,共分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三大建築群,以莊敬路為界,甲字號在西邊,乙字號在東邊,丙字號則緊鄰乙字號的東邊,並與信義國小相鄰。
眷村生活智慧重現
信義公民會館內現在有重現眷村生活的常設展,還有當年眷戶保留下來的文物史料,在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眷村住家內的擺設,目睹狹小的空間如何被充分運用。
早期村內無自來水設施,家家戶戶自然也沒有自己的廁所,僅能靠公共廁所解決衛生問題,且各戶空間約三到四坪,巷道狹窄,生活條件之惡劣不是我們所能想像。而且原本室內空間就非常狹小,加上成家後,孩子一個一個冒出來,各家各戶開始發揮「創意」,增加住家空間,所以原本的平房就出現閣樓,甚至二樓,令人不得不佩服當時居民生活的智慧。
【參觀資訊】
開館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00,每周一暨國定假日休館
票 價:免費參觀
地 址:台北市松勤街50號
交通資訊:
1.搭捷運板南線至市政府站下車,步行約15~20分鐘。
2.搭捷運板南線至國父紀念館站,再轉266號公車,至景新里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