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全球經濟在二○○九年逐步復甦,連帶各國的外匯存底也跟著回升。中國外匯存底到二○○九年十二月底,達到兩兆三千九百九十二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的百分之三十點七,規模甚至比七大工業國(G7)或歐盟國家總和還要高,連續四年蟬聯世界外匯存底第一大國。
中國外匯存底在二○○六年二月底規模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此後一路飆升。在全球十大外匯存底國家中,亞洲地區占有七席。美國的外匯存底只有四百五十四億美元。
據《中國日報》引述英文媒體報導,中國去年的外匯存底較G7的一兆兩千四百億美元、歐盟的六千四百八十億五千五百萬美元還要高出許多;每年增加幅度達百分之二十三,規模是G7的一點九三倍。排名第二為G7成員國之一的日本,外匯存底約有一兆美元。
報導指出,若是以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來看,四國外匯存底總額就達三兆三千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總量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三,顯示新興市場未來仍然是全球資金投資的焦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來外匯存底持有標的愈來愈多樣化。《紐約時報》本月初報導,截至二○○九年十二月底止,中國投資公司利用手中的外匯存底,總共購入美國大型企業價值九十六億美元的股票,分布從金融產業、能源產業,到一般的資源產業等等。
分析師認為,此舉顯示中國正計畫透過不同的持有標的,尤其是持有大型企業的股權,讓中國的財富成長更為快速廣泛。另一項不能忽視的是,海外主權基金是中國外匯存底近年來除了股票以外,另一個著墨最深的範疇。
據中國金融網引用有關分析指出,外匯存底過多也非好事,外匯存底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包括損害經濟增長潛力,也會帶來利差損失。例如,外匯存底構成中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該國存底就嚴重縮水。此外,外匯存底過多也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優惠貸款。
大量外匯存底閒置不用,一方面造成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方面等於借錢給外國人花,損失的機會成本難以忽視。過多外匯存底還會加速熱錢流入,引發或加速通貨膨脹。